在遥远的青海柴达木盆地,有一个曾经因石油而兴盛,又因资源枯竭而沉寂的小镇——冷湖。如今,这个小镇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冷湖,这个曾经的中国第四大油田所在地,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然而,正是在这片看似荒凉的戈壁上,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片宝藏——极佳的天文观测条件。这里的夜空清澈,星光璀璨,成为了天文学界的新宠。
驱车前往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蜿蜒的盘山公路如同一条巨龙,盘旋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上。站在山顶,一台台天文望远镜矗立在眼前,它们像是守望星空的巨人,静静地探寻着宇宙的奥秘。这里,已经逐步成长为亚洲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冷湖的天文观测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2015年,时任冷湖建设负责人的田才让,在一次迷路中偶然被满天繁星所吸引,萌生了在冷湖发展天文观测的想法。他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前来考察,结果令人振奋——冷湖赛什腾山的观测条件与国际顶级台址不相上下。
于是,一场戈壁荒滩上的天文高地建设拉开了序幕。从2018年开始,通往赛什腾山顶的砂石路动工修建,直升机频繁往返于山顶与山脚之间,运送建筑材料和观测设备。经过数年的努力,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终于初具规模。
如今,在海拔4200米的赛什腾山上,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墨子巡天望远镜巍然屹立。作为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强的设备,它每三晚就能巡测整个北天球一次,已经成功发现了数千例超新星及相关暂现源候选体。
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EAST)辅助监测系统也在这里启动建设,将为我国未来超大口径地基光学望远镜的科学布局与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崛起,不仅推动了我国光学天文的发展,也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然而,随着天文观测基地和旅游项目的落地,冷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光污染。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暗夜星空,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我国首部关于暗夜星空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根据条例规定,冷湖已经将全域1.78万平方公里纳入暗夜星空保护区,对光源种类、亮度以及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等进行了严格划分和管理。同时,当地还对新能源项目进行重新选址,全面规范了观测基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拟规划项目的审批、报备流程。
“暗夜星空就是冷湖的金山银山。”田才让说。如今,这个曾经因石油而兴盛的小镇,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绽放着光芒。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不仅为国家光学天文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