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市场的豪华品牌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其中奥迪品牌的困境尤为引人关注。销量下滑、品牌影响力减弱,这些迹象似乎都在预示着奥迪昔日辉煌的不再。尽管2023年通过降价促销策略,奥迪销量有所反弹,但自2019年以来,其总体下滑趋势已不容忽视。
经销商层面的动荡更是加剧了奥迪的困境。继天津最大奥迪4S店永濠奥达关闭之后,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奥迪经销商华阳奥通也宣布不再从事一汽奥迪品牌经销业务,转而成为问界品牌的经销商。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店面招牌的更换,更在于销售人员积极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这一转变,显示出经销商对新势力的强烈兴趣与信心。
与此同时,杭州、郑州等地多家奥迪4S店闭店的消息也频频传出,奥迪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退网潮”。一汽奥迪对此显然深感无奈,甚至在被曝光的经销商沟通群中连发三问,质疑新势力品牌的盈利能力,试图挽回经销商的信心。
经销商为何纷纷倒戈?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新势力品牌如问界等凭借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吸引了众多经销商的目光。赛力斯作为问界的母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盈利40.38亿元,同比大涨276%,其盈利能力毋庸置疑。而问界三款车型的月销量也几乎要赶上一汽奥迪庞大的产品矩阵,尤其是问界M7、M9的单车净利润,更是让经销商心动不已。
相比之下,奥迪的市场表现则显得黯淡无光。根据奥迪集团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奥迪集团营业利润同比下降超54%。同期,奥迪品牌在华销量也同比下降8.5%。价格战背景下,销量显著收窄,奥迪经销商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他们选择转投问界等新势力品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面对这一困境,奥迪也在积极求变。一方面,它开始向下与主流合资品牌抢市场,推出入门级车型如新奥迪A3L,试图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然而,这种下探市场的策略虽然可能拉动销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奥迪的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上汽奥迪则推出了全新的AUDI品牌,希望补齐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短板。然而,这一举措能否成功,还需要市场的检验。毕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技术和品牌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在中国市场,奥迪的困境并非个例。一线的“BB”,二线的凯迪拉克、林肯,以及保时捷、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都在经历着类似的挣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豪华汽车品牌必须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
保时捷已明确表示,到2026年底,中国经销商将仅保留约100家。这一消息无疑给豪华汽车品牌敲响了警钟,也预示着未来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