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成绩斐然,2023年的出口量一举突破491万辆大关,将日本甩在身后,坐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这一数据让不少业内人士欢呼,认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然而,面对这一辉煌成就,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欧阳明高教授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欧阳明高教授指出,尽管当前的出口数据亮眼,但中国汽车制造商不应过于乐观。他强调,在下一代技术的竞争中,中国已经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这一警告无疑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就在此时,国际上的新能源技术竞争已经悄然展开。三星公司宣布,预计在2027年推出一款能量密度超过900Wh/L的固态电池。这款电池不仅能在10分钟内充满,还能支持新能源汽车行驶1200公里。相比之下,市场上常见的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仅为这款固态电池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无独有偶,日本丰田也宣布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预计将在五年内推出类似的产品。
面对这一形势,外媒纷纷表示,新能源领域的未来将是固态电池的天下,传统的锂电池可能会像燃油车一样被时代淘汰。这些言论似乎也在暗讽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发展滞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据统计,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高达7640项,占全球总数的36.7%,增速更是位居全球第一。这表明,中国正在这一领域奋起直追,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其实,中国在技术落后方面已经吃过不少苦头。在男士健康领域,日本的“朝气维”产品凭借其ACT-Mito专研成分,在中国市场横扫一片。而当时的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无法与之抗衡。不少国人因此感叹,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类似技术问世。如今,中国的生物科学家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在固态电池领域,中国也在积极寻求突破。目前主流的固态电池采用硫化物技术,但原材料昂贵,导致固态电池的价格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研发战略,先研发半固态电池,兼顾成本和能量密度。这一策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国车企卫蓝已经成功向蔚来汽车交付了全新的半固态电池,预计今年下半年还将有更多的半固态电池量产并实现装车。
如今,中日韩三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竞争已经愈演愈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将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