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领军者,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H股上市申请,意在通过“A+H”双上市架构,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此次上市由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及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标志着东鹏饮料在资本战略上的又一重要布局。
作为国内功能饮料行业的佼佼者,东鹏饮料凭借主打产品“东鹏特饮”成功在红牛主导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数据显示,东鹏饮料在2024年实现了158亿元的营收和33.26亿元的净利润,市值稳居千亿级别。然而,面对功能饮料市场增速放缓以及健康消费趋势的兴起,东鹏饮料亟需通过产品多元化和全球化战略来突破增长瓶颈。
东鹏特饮的成功,得益于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极致的成本控制。通过采用“塑料瓶装+防尘盖”的差异化设计,东鹏特饮以低于红牛50%的价格,成功切入蓝领、司机等高频消费群体。同时,结合“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广告语,精准绑定加油站、工业区等消费场景,迅速建立起品牌认知。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东鹏特饮500ml瓶装产品在中国功能饮料单品中销售额排名第一,市场份额高达47.9%。
然而,东鹏饮料也面临着过度依赖单一品类的风险。随着功能饮料市场增速的放缓,以及红牛商标纠纷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东鹏饮料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自2023年起,东鹏饮料加速品类扩张,推出了电解质饮料“东鹏补水啦”、无糖茶“鹏友上茶”以及咖啡饮料“东鹏大咖”等新品。尽管这些新品在增速上表现亮眼,但市场份额占比不高,且面临品类认知模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在销售费用方面,东鹏饮料的投入也在逐年攀升。2024年,东鹏饮料的销售费用达到26.81亿元,同比增长37.09%,其中广告宣传费占比超过50%。这种过度依赖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引发了市场对其可持续性的质疑。同时,研发投入的不足也暴露了东鹏饮料在核心技术护城河上的薄弱,导致新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此次赴港上市,东鹏饮料计划将募集所得资金用于完善产能布局、推进供应链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和消费者互动、持续推进全国化战略以及拓展海外市场业务等多个方面。其中,全球化战略成为东鹏饮料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东鹏饮料的产品已进入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并计划在印度尼西亚设立生产基地,复制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
港股上市对东鹏饮料来说具有多重战略意义。首先,港股作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枢纽,将提升公司的全球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其次,通过融资扩大产能,东鹏饮料可以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布局,降低物流成本。港股上市还将为公司未来的并购整合提供更灵活的资本工具,有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
然而,东鹏饮料的全球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财务健康度来看,虽然东鹏饮料展现出强大的造血能力,但“左手分红右手理财”的操作却引发市场质疑。同时,股东结构层面也存在二股东君正创投持续减持套现的问题,给公司的长期战略投入带来不确定性。原材料价格波动、东南亚市场的本地化难度以及欧洲市场的准入壁垒等,都是东鹏饮料在全球化进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东鹏饮料面临着价值重构的迫切需求。功能饮料市场增速的回落以及健康化、场景化趋势的兴起,要求东鹏饮料必须在产品创新、渠道变革以及全球化战略上实现突破。只有如此,东鹏饮料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从“草根英雄”到全球玩家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