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卖行业的“现炒”承诺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料理包的盛行。不少商家选择隐瞒使用预制菜的事实,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低价料理包的质量问题频出,而高价菜品则往往伴随着暴利和健康隐患。面对健康需求与忙碌生活的矛盾,消费者在外卖选择上显得颇为无奈。
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无解。消费者可以通过观察出餐速度、口味调整的可能性、店铺的公开信息以及菜品类型等细节,来辨别商家是否使用了预制菜。同时,政策与行业也在积极寻求突破。一些商家已经开始试点“明厨亮灶”线上直播,让烹饪过程透明化。外卖平台也推出了“预制菜标注”功能,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在法律层面,消费者有权依据相关法规,对隐瞒预制菜真相的商家进行索赔。
预制菜虽然具有标准化出品和降低成本的优势,但其背后隐藏着添加剂过量和营养流失等风险。消费者的真正诉求在于拒绝“盲盒式消费”,他们希望知道自己所消费的食物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因此,选择“明厨亮灶”的商家,避开低价料理包的诱惑,成为消费者行使选择权的重要方式。通过订单投票,诚信商家得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7.3万家。仅在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的相关企业就达到了约8000余家。从注册数量的趋势来看,尽管疫情曾对预制菜企业的注册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但2024年却重新迎来了注册量的新高峰。
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的预制菜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分别拥有超过9200家、7800家和6500家企业。这些地区在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上占据了显著的优势。
天眼查的数据还显示,涉及司法案件的预制菜相关企业约占总数的7.34%。这一比例提醒我们,在预制菜行业的快速发展背后,仍需警惕潜在的法律风险和质量问题。消费者在选择外卖时,更应注重商家的信誉和产品的透明度,以确保自己的饮食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