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药行业的浩瀚星空中,礼来制药曾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引领着市场的风向。从2020年末至2024年初,这家医药巨头的股价如同搭乘了火箭,从每股160美元飙升至近千元大关,市值更是一度逼近万亿美元大关,令业界瞩目。
礼来的辉煌,离不开其在多个领域的重磅布局。尤其是在减肥药市场,礼来凭借全球首款GIP/GLP-1双靶点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以及下一代减重疗法的领先探索,成为了市场眼中的宠儿。替尔泊肽不仅降糖效果显著,其减重适应症也在获批后迅速放量,销售额节节攀升。
然而,就在市场对礼来充满期待,认为其将稳坐减肥药市场头把交椅之时,风云突变。减肥药市场的增速预期开始下调,高盛等投行纷纷修正了此前的乐观预测。这一变化,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炽热的礼来股价上,市场的热情开始降温。
更为关键的是,礼来在研发层面也遭遇了挫折。其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Orforglipron的三期临床数据,并未如市场所愿,展现出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而进一步提升的减重效果。相反,其高剂量组治疗72周的减重效果,甚至不及二期临床数据,更落后于竞品口服司美格鲁肽。这一消息传出,礼来股价应声暴跌,市值蒸发近千亿美元。
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人们不禁要问,礼来做错了什么?从经营层面来看,礼来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精准,其业绩甚至超出了市场的预期。然而,资本市场的逻辑往往更为复杂和残酷。在礼来股价持续上涨的过程中,市场的乐观情绪不断发酵,将其估值推高至了一个难以维系的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礼来的任何一点波动,都可能成为刺破泡沫的针尖。无论是竞品管线的微小进展,还是临床数据里的小数点波动,都可能引发市场的恐慌性抛售。而礼来在减肥药领域的“完美”表现,更是让市场对其产生了脱离现实的期待。当这种期待幻灭时,连正常的优秀都成了原罪。
如今,礼来的股价和市值已经大幅回落,但其在医药行业的地位依然稳固。这场减重狂潮的悖论,让礼来深刻体会到了资本市场的无常与残酷。然而,对于一家真正的医药巨头来说,暂时的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定力,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