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论坛在京顺利举办。来自科技企业、学术机构及行业协会的百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AI技术如何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展开深度探讨。多位与会专家指出,随着算法效率提升与算力成本下降,AI应用正从消费端向工业制造、医疗健康、金融服务等领域加速渗透。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已突破50万家,其中近三年成立的新兴企业占比达42%。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数字农业等20余个细分领域,形成从基础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产业链。论坛发布的《AI+产业融合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AI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28%,在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等行业的渗透率超过35%。
在工业领域,AI技术正推动生产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某汽车制造企业代表介绍,其引入的智能质检系统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将零部件缺陷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7%,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而在医疗场景,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诊断系统已能识别30余种常见疾病,辅助诊断准确率达到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这些案例印证了AI技术从"可用"向"好用"的跨越式发展。
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个以上典型应用场景,打造50个特色产业集群。工信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筹备设立国家级AI产业创新中心,重点突破芯片架构、算法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等20余个城市已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AI企业给予最高30%的研发费用补贴。
资本市场的动向同样值得关注。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AI领域融资总额达1200亿元,其中工业AI、生物计算等硬科技方向占比超过60%。红杉资本合伙人表示:"我们更看好能解决实际产业痛点的AI项目,这类企业平均估值增长率比纯技术公司高出40%。"这种投资导向正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态势在论坛上引发热议。某能源企业CTO指出,传统行业数字化基础薄弱、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AI落地周期普遍延长30%以上。对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专家建议,应加快建立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同时完善AI伦理审查框架。值得关注的是,由工信部牵头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预计明年正式实施。
在圆桌讨论环节,十余位企业负责人达成共识:AI与实体经济融合需要构建"技术-场景-生态"的三角支撑。某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分享经验称,其通过与钢铁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将AI预测维护系统开发周期缩短60%,这种"需求牵引、迭代优化"的模式正在成为行业范式。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类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数量今年同比增长75%。
展望未来,与会专家普遍认为2024年将是AI产业化关键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闭幕演讲中指出:"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普及,AI将真正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要素。预计到2025年,我国重点行业AI应用成本将下降50%以上,推动万亿级市场空间释放。"这场汇聚产学研用各方智慧的论坛,为AI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描绘出清晰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