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华为的“赵科林式”挑战:能否给外来者足够的空间?

   时间:2015-12-09 13:56:35 来源:凤凰科技作者:秦姗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赵科林

赵科林“二进宫”再次回到华为,距离他离开不过一年多时间。

赵科林的再次回归,实际上代表着华为要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一直在文化上非常封闭、传统的华为,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包容、消化“外生力量”。

赵科林上一次进入华为是在2013年,余承东希望赵科林能够负责华为全球品牌和公开消费市场。据说,对于余承东的这个决定,任正非是不太同意的,认为当下阶段的华为消化不了这样的人。

赵科林果然在华为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有华为的人和旁观者(公号:qinshan110)交流时提到一些细节说,赵科林当时在华为,是不够级别配车的,出差的标准也是经济舱,一个在外企做那么多年高管的人,这些变化都是会产生心理落差的。更重要的是,华为的公司文化非常的鲜明、独特,一个空降兵,不熟悉华为的做事习惯,没办法调动资源,那他所有想做的事情都肯定推动不了。所以赵科林离开是大家一开始就预料到的事情。

后来,任正非提到赵科林的离职,他认为是华为遇到的一个障碍“如果世界上最优秀的人进不来华为,华为如何做成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他说:赵科林辞职,因为他没法(在华为)生存,没有生存的条件。华为很多员工都是从基层干起的,他们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镐”,多年来一起打拼市场,这是一支来自上甘岭的兄弟连。对于空降干部,’你再厉害,他不听你的,怎么办?这个就很难’。

华为在引入高管人才上做过很多的努力,也曾经引入包括全球首席技术官Matt Bross以及曾经担任英国政府首席技术官的John Suffolk等人,最终大多数人并没有长期留下来。并且很多人的疑虑在于:这些外籍员工是否能够真正进入到华为的核心决策层,包括华为董事会以及EMT等权力的核心机构,仍然全部是中国面孔。

因为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使得华为像一道窄门,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通过。而在华为内部,靠着“烧不死的鸟是凤凰”“能上能下”等一类战场口号塑造了华为人的独特气质。在这里,气味相投的才能如鱼得水。赵科林再次回归,华为又有怎样的机制能够保证给外来者足够的空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