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nexus与新旗舰都救不了HTC,虚拟现实或给其重生机会

   时间:2016-03-14 13:24:18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nexus代工权、新旗舰M10、虚拟现实,近日来围绕HTC的消息可谓不少,而这对于当前的HTC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露,实在是难得的多重惊喜,也让身处泥潭的HTC又有了救命稻草,但他们真的都能救命吗?个人认为nexus与新旗舰M10都救不了HTC,虚拟现实或给其重生机会。

一、nexus与新旗舰M10救不了HTC

在智能手机业务上,近日HTC取得谷歌nexus的代工权和新旗舰M10齐齐曝光。有网友爆料称,HTC已经与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签了为期三年的合同,取得了nexus未来三年的独家生产权。而Twitter网友Tanalibera也爆出了M10的谍照。但从现实来看,这两款手机都救不了HTC。

1.nexus魔力不在

诚然,nexus代表了原生的Android体验,亦是谷歌亲近、扶持厂商的标志。而谈及HTC与nexus,二者则更是颇具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说HTC智能手机业务的崛起、衰落都和谷歌nexus项目有着一定的关系(或是巧合)。在此前文章中曾谈到:在HTC代工nexus one的2010年,其表现极为强势,在北美市场甚至一举超过苹果成为市场领头羊。但在nexus one之后,谷歌就将nexus后续两年的代工权转交给了三星。而巧合的是,就在三星代工nexus之后,三星蹭蹭蹭的崛起,成为现在的Android一哥。

或许正是因此巧合,让许多人觉得nexus项目存在魔力,能带给HTC曙光,让其智能手机业务再次崛起。但是从当前来看,nexus魔力已逝,nexus似乎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指导性的意义已然渐失,曾经为Android OEM指明方向的它在现在更似是一个跟随者。以指纹识别为例,Android OEM早在两年前就将这项功能搭载到了智能手机上,而nexus的指纹识别则是到了华为、LG代工nexus 6P、5X阶段才出现,其越来越称不上标杆了。但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nexus的作用更多的是表达谷歌对厂商的认可和提升品牌知名度,而无法带给HTC当前最为需要的销量提振。纵观历代nexus,其销量其实都非常一般。但对于HTC来说,其并不缺乏品牌知名度。

可以说随着Android系统的日臻完善和Android OEM的大幅进步。nexus对于厂商的意义早已不同以往,甚至可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形式。nexus只能算作是锦上添花,然而HTC智能手机业务在当前只能算作是一匹粗麻布。

2.HTC在智能手机领域已经沦为边缘性厂商

从曝光的M10来看,其似乎还是延续了HTC近年来的一贯特色——极好的弧背腰线工业设计、难度极高的全金属制造工艺以及可能出现的强大拍照体验等等。但是如以往一致,HTC的新旗舰在面对苹果、三星等公司的旗舰机型时还是缺乏独特竞争力,而在中低端市场,国产手机的性价比优势又让HTC难以企及。孤傲的HTC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里遭受苹果三星和国产机型的两面夹击。

当前,HTC虽然仍是市场参与者,但在市场份额上,其早已沦为边缘性厂商。根市场调研机构IHS Technology的统计数据显示,HTC早已跌出了全球市场份额前十榜单。其甚至已经被同是台湾厂商的华硕超越。据市场调研机构DigitimesResearch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前15大智能手机厂商榜单。HTC已经不见踪迹,而华硕则取得了1.4%的份额位列第十五名。

也因受智能手机业务拖累,HTC财报的糟糕表现已经持续了数个季度。因其连续的财报亏损,在早前已被踢出了台湾品牌50强。而其最新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财报,亦是创下了HTC公司10年来2月份的新低。财报显示,2015第四季度HTC营收42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8.4亿元,环比下降35%,同比下降55%。

种种迹象表明:HTC智能手机业务已经深陷泥潭不可自拔,而智能手机业务的表现糟糕,也使得其地位一落千丈,消费者与投资者对其早已失去了耐心,属于HTC智能手机的时代已经一去难复返。nexus、新旗舰似乎都无法让HTC智能手机业务重现荣光。甚至可以说智能手机业务已然成为了HTC的一大包袱,或许有一天其消失在人海,大家都会认为理所当然,对于HTC来说也或许是一种解脱。

二、虚拟现实给了HTC重生的可能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上帝在关闭HTC智能手机业务这扇门的同时也为HTC打开了VR这一扇窗。当前HTC走到了在虚拟现实的风口前端,而这也似乎给了HTC一次重生的可能。

毋庸置疑,VR是当前的风口所在,其发展潜力在诸多报告中就已经显现。诸如在此前高盛发布的一项讨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产业未来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中预测:VR和AR拥有巨大的潜能,不论是VR还是AR都有能力发展成年营收数百亿美元的产业。报告显示到2025年AR和VR硬件软件营收将达800亿美元,如果它们迅速跳出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年营收最多可以达到1820亿美元。

面对这样的大风口,没人愿意错过这一席盛宴,几乎所有的厂商都在一拥而上。但要成为风口上真正能够飞起来的猪并且飞得最高,必然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人才、技术实力、执行力度、资金状况、产品、营销、渠道、消费者反映等等不一而足。那么HTC能够成为飞得最高的那只猪吗?从当前来看,HTC已经具备了以下几个要素。

1.HTC找到了强大的合作伙伴

HTC在虚拟现实领域拥有强大的合作伙伴——Valve Software(维尔福软件公司)。这家专注于开发电子游戏的公司。从半条命到传送门,从 CS 到求生之路以及让 Dota 重焕青春,Valve 打造的每款游戏几乎都堪称经典。在综合游戏媒体、玩家评分的metascore中,已经得到过的最高分是96分,得到96分的游戏总共有5个,其中3个是valve出品的。更拥有PC 平台上最大的数字发行平台 Steam。在业界大名可谓如雷贯耳,拥有超强实力。在渠道上,例如在中国市场,也与和顺网建立了合作关系,扩展网吧用户。

2.HTC拥有了出色的虚拟现实硬件

基于HTC自身的设备制造能力和合作伙伴valve的助力,HTC推出的虚拟现实硬件产品在业界颇受好评。诸如Engadget、The Verge、pocket-lint,CNET、TechRadar等诸多测评都不吝赞美之词,将其称为当下最为完美的虚拟现实产品。

Engadget:HTC Vive Pre仅仅是一款开发者版本,同时也是一款最接近普通用户、任何人都可以购买的版本。Vive Pre证明和HTC依然具有相当的实力,控制器具备惊人的准确性。

The Verge:在目前市面上的众多VR头戴设备里,HTC Vive的技术似乎是最成熟的,HTC Vive Pre的出现确实将VR产品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其大幅减轻了虚拟现实普遍存在的晕动症现象(在玩游戏半个小时后只出现了轻微的晕动症)。

3.内容生态构建初具雏形

无疑,与智能手机一致,内容始终都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在HTC的虚拟现实产品上,HTC从一开始就在积极进行内容生态构建。HTC计划在虚拟现实产品上打造一个类似苹果AppStore的应用商店——VivePort。而Viveport基本上可以看成是虚拟现实应用的一个软件商店,用户可以在上面看到支持Vive(或者SteamVR)的各种App。

而为了吸纳开发者,HTC将为开发者提供免费的早期开发版。当前HTC已经发出的Vive开发者套件已经超过7000套,目前面向中国开发者将发出1000套,HTC虚拟现实的开发者团队已经出具规模。开发者和内容阵营变得更为丰富。在深圳#HTCVive#宏达无限开发者大会上,就有9家国内内容开发商演示的不同应用。在内容构建上,其也发起了奖金为10万元的全球首届VR内容开发大赛。

4.消费者捧场,资本市场看好

或许正是因为HTC VR产品的出色表现,消费者也给与了积极反馈,即使是其高达799美元的售价也没能成为其开拓市场的绊脚石,来自国外媒体VentureBeat的报道称,HTC Vive在开售后10分钟内便收到超过15000台订单!这无疑是对HTC VR产品的高度肯定。而正是基于此利好消息,即使HTC刚刚发布了第二季度的糟糕业绩。其股票还是在两个交易日内暴涨21%。使之股价飙至99新台币,站上2015年6月以来的最高点。

三、HTC在虚拟现实仍然面临艰难挑战

如上述所,在虚拟现实领域,HTC似乎走在了前列。但从实际上来说,HTC的虚拟现实产品也并非是十全十美。其与许多虚拟现实产品一样,拥有影响体验的繁琐后背连接线缆,对PC的配置要求以及自身相对而言的高昂售价以及当前尚不够丰富的内容都是阻碍其走进更多消费者的障碍。

而在此之外,HTC的虚拟现实产品也面临着外部竞争对手的强大挑战。前有Facebook的Oculus,后有三星的GearVR,索尼的ProjectMorpheus以及一个仍在暗中潜伏的苹果。这些竞争对手这在资本、人才、技术、内容等方面的沉淀和号召力,相对于HTC而言,无不有过之而无不及。

结语:

从当前来看,HTC走在虚拟现实这一风口前列,产品赢下了首场战役。但虚拟现实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其挑战仍存。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HTC究竟能够在这股风潮中飞多高,实质是还是一个未知数。当前,HTC在虚拟现实领域更似乎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但愿HTC能够在竞争对手追上来之前,就拉拢了大批开发者,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态护城河,筑起了足够的高墙。最后愿HTC能够好好把握住其在虚拟现实稍微领先的难得机会,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