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光速光合宓群:中国硬科技布局之路

   时间:2024-04-22 18:53:28 来源:互联网编辑:汪淼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光速光合从禾赛科技首轮融资到上市前连续加注5轮,为公司的第一大机构投资人,表现出了对禾赛科技长期发展的认可与坚定支持。北京时间2023年2月9日晚,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新股票代码为“HSAI”。此次IPO发行价为19美元/股,募资规模达到1.9亿美元,以此计算市值为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亿元。一路走来,光速光合无疑是禾赛科技背后最坚定的投资方之一。自2018年起,光速光合连续领投禾赛科技5轮融资,累计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上市前占股17.5%,为公司第一大机构投资人。光速光合创始合伙人宓群印象深刻,期间陪伴着禾赛科技熬过一段又一段艰难岁月。

光速光合:一个IPO背后的投资故事

光速光合对禾赛科技的投资历程,突显了投资人对技术前瞻性的预判,行业经验的积累及深度理解,以及一路陪伴企业成长的初心和践行长期主义的投资价值理念。时间回到2014年,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及CEO李一帆找到光速光合创始合伙人宓群,彼时他们正在寻求首轮融资,目的是推进激光气体遥测业务。首次接触后,宓群对于禾赛科技的技术水平印象深刻,但他认为气体检测的市场规模较小,便搁置了这笔投资。

在此之前,谷歌出身的宓群关注到老东家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2013年他在谷歌总部第一次体验了内部尚在开发的无人驾驶。尽管当时并不成熟,但一些亮点吸引到了他,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自动保持车距和换车道都很平稳。宓群判断,只要给足时间,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可以通过软硬件的不断迭代得到保障,最终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在这当中,激光雷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宓群观察到,谷歌自动驾驶所搭载的激光雷达来自当时的行业龙头Velodyne,一台的成本价就高达10万美元,并不符合车企的实际需求。这意味着,谁能在拥有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将激光雷达的成本打下来,谁就能从行业中突围出来。

而想要成为“billion dollar company”的禾赛科技,也开始将目光瞄向了万亿级的激光雷达市场。在研发激光雷达的过程中,李一帆经常会跟宓群沟通交流,互相交换对于产品和行业的观点。

宓群回忆,当时自己已经把全球做激光雷达的公司都看了一遍,都是做机械式激光雷达。2017年禾赛科技推出第一款机械式激光雷达后,他跑去问李一帆是否考虑做固态激光雷达,因为机械式的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弥补,后者坦承只是在实验室刚开始做研究,有一个不成熟的prototype(雏形)。尽管只是一台原型机,但宓群依旧很感兴趣,希望能够亲身测试一下,李一帆爽快地答应了。在李一帆的印象中,当时都还没有投资人来找他聊过固态雷达,更没有人问过能不能测试。

就在禾赛科技办公楼的地下车库里,光速光合团队测试了200多米距离的探测效果。测试一结束,他转身就与禾赛团队讨论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要采用怎样的技术路径改进。虽然测试结果并不完美,但宓群内心判断禾赛科技将会是最有潜力的激光雷达企业。

这一次,宓群不再观望。2018年5月,光速光合领投了禾赛科技的B轮融资。此后,光速光合又连续4轮加注禾赛科技,累计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成为公司第一大机构投资人。

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后来禾赛科技寻求C轮融资,但没有投资人愿意出手,原因在于看不清谁会胜出,不敢投。而宓群对禾赛有更多的了解,对于禾赛科技的发展坚定看好,便再度领投了C轮,并促成了博世集团等产业投资方投资禾赛。

“对于我们看好的企业,在初创期我们有早期基金支持;发展中遇到瓶颈,别人都不敢投时,我们有成长期基金支持;后续还有一支全球的光速后期基金,单笔投资金额可达到5000万~1亿美元,可以帮助企业奠定全球市场地位。”宓群介绍。

不只是资金支持,光速光合还在战略布局上前瞻性地给予禾赛科技帮助。在禾赛科技决定打入美国市场时,宓群就给予了关键性建议:作为初创企业,美国客户一旦认可你的迭代速度是非常愿意给予机会的,入口一旦打开,后续开拓市场自然水到渠成。

随后,禾赛科技不仅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更是在全球攻城略地。2019年,行业龙头Velodyne大幅缩减亚太地区的业务规模,被视作在竞争中落败。然而同年8月,Velodyne却在美国向禾赛科技发起了专利侵权诉讼。为此,宓群更是专程飞到美国,帮助禾赛科技一起应对诉讼。最终在2020年6月,纠纷告一段落,双方签署了和解协议。

“投资人为企业招揽人才、对接资源都很常见,但谁见过投资人还帮着打专利官司的?这算是我们投后赋能的独特优势的一个直接体现。”宓群开玩笑地说道。而这也是为何禾赛创始人曾公开表示,做的最正确的三个决定——回到中国创业、做激光雷达、拿了光速的投资。

如今,随着禾赛科技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光速光合又斩获一个硬核IPO。在宓群看来,成功上市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光速光合仍将一如既往地陪伴禾赛科技开启新的征程。

光速光合:埋头投了10多年硬科技

光速光合在硬科技领域布局十余年,成功投资了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展现了在该领域的深厚积累。光速光合在硬科技领域已浸染10年有余,亲历了中国硬科技赛道从冷清到火爆的过程。迄今为止,光速光合在硬科技领域捕获了中微公司(SH:688012)、中际旭创(SZ:300308)、南芯科技(SH:688484)、慧智微(SH:688512)、智加科技、显耀显示科技(JBD)、瞻芯电子、爱科微(AIC)、灵明光子、斯坦德机器人、菲莱科技、戴世智能等一众行业头部企业。

而在绿色科技领域,光速光合也布局了包括新能源商用车企前晨汽车;氢能源膜电极企业唐锋能源;氢能源空压机企业势加透博;储能科技公司协能科技;钠离子电池企业珈钠能源;碳捕捉、利用于存储企业费曼动力等一批高成长企业。

回顾其中,中际旭创堪称一笔经典投资。2013年,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谷歌的工作经验,宓群预判到伴随着云计算未来的快速增长,数据中心里光纤数据传输速率也会大幅度提升。数据中心最大的开销不是设备而是电费,这对光电转换器产品提出了高速率和低功耗的高要求。“重要的是,该产品每2到3年就需要速率换代,有强烈的复购需求,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条很好的赛道。”

正是此时,中际旭创进入了宓群的视野之内。宓群在与中际旭创的海归团队深度沟通后,认为他们具备快速迭代的实力,以及未来自研硅光技术的潜力,便果断出手投资,并帮助公司在2017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发展至今,中际旭创已成为全球光通讯模块龙头企业,市值超过千亿元。

2022年8月,光速光合投资的显耀显示科技(下称“JBD”)也给宓群留下了深刻印象。众所周知,元宇宙概念近年来持续火热,也带动了AR智能眼镜的兴起。要真正实现AR眼镜和普通眼镜一样,关键是要将微显示屏做得足够小,MicroLED技术则被业界认为是终极解决方案。

成立于2015年的JBD,一直专注于0.5英寸以下超微小型显示器的研发和生产,是全球第一家具备MicroLED微显示屏量产能力的企业。宓群透露,光速光合团队其实很早就开始关注微显示领域的技术创新,在正式投资JBD之前,已经与企业交流沟通了一年多的时间,从而能在产业真正爆发前成功投资。

与此同时,氢能也是光速光合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宓群表示,在重卡、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氢能源有着几乎不可替代的优势,因为其能源供给形式更相似于燃油系统。电堆就相当于发动机,储氢罐就好比是油箱,如果需要长时间的续航里程只需要氢罐就可。相反换成锂电池,就需要一箱箱增加锂电池,而锂电池自重又很重,会导致交通工具的载重量极大减少。

基于此判断,光速光合在2021年领投了膜电极企业唐锋能源的B轮融资。“唐锋能源此前的投资人都是产业背景,没有一家财务机构敢出手投资,但我们因为扎根行业很深,看得懂也敢投。”

被问及光速光合如何精准捕获硬科技独角兽,宓群总结,投资人对技术的判断、对行业的经验积累和深刻理解非常关键。所以光速光合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硬科技投资队伍,核心团队具备专业领域的理工科学术背景和认知,曾在硬科技行业顶尖的企业工作多年,在硬科技领域有自己的产业网络与优秀人才资源的覆盖,同时又在投资行业有从业经验,对未来全球技术和商业趋势有前沿的触觉。

例如宓群自己就跳级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读博士时研究硅/锗复合半导体,同时拥有14项芯片硬科技美国专利,还曾任职于英特尔、谷歌等巨头,自己还曾有过创业经历。

他认为,作为投资人只有真正做过硬科技产品,才能真正懂得硬科技项目的技术路线,才能穿过表象看到本质,从而具备判断创业项目发展潜力的能力。

光速光合:投资需要耐心和持久性

光速光合及其创始合伙人宓群的投资策略、行业洞察以及对硬科技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和对未来投资方向的思考。常年奔走于创投一线,宓群深切感受到一些变化在悄然发生。在他看来,随着国内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红利逐渐消失,基金一笔投出百倍甚至千倍回报的投资神话已不复存在。毋庸置疑,包含半导体、光电技术、新能源在内的硬科技,在未来不管对于投资还是产业发展来讲都是必然趋势。同时硬科技周期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投资更需要耐心和持久性。

与此同时,LP群体的偏好也在改变。宓群坦言,过去几年疫情的冲击和国外地缘冲突的爆发,让募资环境变得寒风凛冽,不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LP,出手变得愈发谨慎。他们最关注的是GP是否具备穿越周期的投资能力,以及原先投TMT、投消费的基金是否能适应向硬科技投资的转型。

种种变化,对于风险投资基金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宓群则很庆幸光速光合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硬科技,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在创投圈内建立了口碑。因此当其他机构还在犹豫不决当前一轮要不要投时,光速光合甚至已经做好了下一轮继续加注的准备。

当然宓群也不否认,好的项目每一轮都很贵,而投资人要做的是去判断项目未来能做到多大规模,如果空间足够大,即使投得贵一点也值得。

虽然硬科技领域跌宕起伏,但他依旧看好。他认为基于硬科技行业分工细、领域划分细的特性,每一个细分领域,尤其是增量细分领域都有机会成长出一波龙头企业,催生出更多的上市公司。

接下来,光速光合也会将目光更多地放在新能源领域。在团队看来,新能源在中国能够迅速发展的底层逻辑,是用强大的制造业来改善国家在能源资源上的缺乏,把能源问题转变为制造业问题,从而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制造工艺的改进和规模扩大推动商业化的快速发展。

宓群表示,新能源细分行业多,技术路径广,最终胜出的技术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他深深地体会到,投资人应该要扎根到行业里,与行业专家交流,形成一个行业拼图。在积累过程中发现跟别人有不同认知的时候,往往也是早期投资的机会。

历经十余载风雨,行至今日的光速光合依旧将自己视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相信最终最有竞争力的,一定是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而光速光合的愿景就是成为这些优秀中国创新的全球合伙人。”于宓群而言,人生最难得的事情,就是陪同那些极具潜力的创业者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