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智能手机行业再次迎来了新的变革。一张关于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AI手机出货量份额的图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这张由Canalys发布的图表显示,各大品牌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
有趣的是,这张图表似乎触动了一些苹果用户的敏感神经。一位手持最新款iPhone 16 Pro Max的用户调侃道:“我那么大个AI,去哪了?”的确,尽管苹果在发布会上大肆宣扬其AI技术,但Apple Intelligence在国内依然处于不可用状态,这让不少用户感到失望。
据有关媒体报道,苹果正在与百度就引入文心一言进行谈判,但双方在用户数据收集和使用方面存在分歧。百度希望保存数据以训练模型,而苹果的隐私政策则不允许这样做。这一僵局使得苹果在国内的AI布局充满了不确定性。
然而,Canalys的图表却显示苹果在AI手机领域的出货量份额不容小觑。这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何苹果在国内无法使用的AI技术,却能在出货量份额上占据一席之地?答案在于Canalys对AI手机的定义——具有AI能力的智能手机。按照这个标准,搭载A18 Pro的iPhone 16 Pro Max无疑是一部AI手机。
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在AI手机的落地速度上可谓“遥遥领先”。过去两个多月里,OPPO、vivo、荣耀、小米、华为等国产手机品牌纷纷发布了AI新品,AI智能体、AI手机操作系统(AI OS)等概念频频刷屏。这些厂商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更在用户体验上带来了显著提升。
现在的AI手机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安装一个AI应用那么简单了。它们拥有强大的NPU算力支持,能够与各种主流大模型进行适配和优化。这使得AI手机在图像识别、语音处理、实时场景识别和优化等方面表现出色。同时,这些手机还具备系统级个性化AI的能力,能够根据用户的日常操作习惯和学习到的个人知识图谱,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让AI手机帮忙操作复杂的手机设置、总结提炼文字内容、点外卖等。这些功能都是基于AI手机与系统的深度打通,以及AI智能体的强大交互能力实现的。相比之下,仅仅安装了AI应用的手机在功能和体验上都要逊色不少。
当然,云端AI也有其优势所在。对于一些高质量的AI图文生成任务来说,由于模型规模大、算力需求高,云端执行可能更加高效。因此,许多终端厂商都采用了“端云结合、端云协同”的模式来做AI手机。这样既能够发挥端侧AI的优势,又能够利用云端大模型的强大能力。
在AI手机的发展过程中,AI智能体和AI OS成为了关键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AI手机的核心竞争力。AI智能体作为人与AI的交互入口,承担着识别用户意图、提供AI服务和功能的重要任务。而AI OS则是将AI能力深度融入操作系统中,使得系统能够像人一样感知、决策和调用各种资源。
然而,做好AI手机并非易事。它需要厂商在硬件、软件、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生态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布局和优化。不仅要解决存储、算力、功耗等瓶颈问题,还要确保数据安全和大模型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建设完善的AI应用服务生态,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的AI服务。
尽管挑战重重,但各大厂商依然在全力以赴地推进AI手机的发展。他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AI手机将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市场的主流趋势。在这场硬仗中,每一个厂商都不敢掉以轻心,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