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驾驶领域的风云突变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一家为众多车企提供第三方软件解决方案的知名公司研发人员林斌透露,由于智能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他的同事们频繁跳槽,形成了多个工程师小圈子。而在这一背景下,英伟达下一代AI旗舰芯片Thor的延期交付,无疑为整个行业投下了一枚震撼弹。
据报道,英伟达Thor芯片的生产和交付再次发生延期,这一变动可能导致其在汽车智能驾驶领域的市场份额受到冲击,甚至丢失大量订单。这一消息传出后,英伟达的股价顺势下滑,达到了两个月内的新低点。而原本计划在2024年年中量产的Thor芯片,经过多次修改,最新的量产和交付时间已经推迟到了2025年年中,并且原本预计的高阶版本将不会提供给车企,只能提供入门版。
对于众多车企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公司而言,Thor芯片的延期无疑打乱了他们的技术和产品发布节奏。例如,小鹏汽车被传闻考虑搁置Thor芯片,转而采用自己的XP5芯片来运行NGP系统,作为备选方案。而比亚迪、极氪、广汽高端品牌昊铂、理想汽车等车企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然而,面对英伟达的不确定性,车企们并非束手无策。一些车企选择了等待,寄希望于英伟达能够尽快解决生产问题;一些车企则选择了拼接方案,即使用英伟达现有的Orin X芯片与其他计算单元组合,以应对当前的智能驾驶需求;还有一些车企则选择了自研芯片的道路,以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其中,华为和蔚来是自研芯片的典型代表。华为受到相关制裁后,自研了MDC810、MDC910等计算单元,而蔚来则自研了神玑芯片,并且已经流片成功。这些自研芯片不仅提升了车企的技术实力,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尽管英伟达Thor芯片的延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会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整体进步产生太大影响。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模型优化和算力挖掘,而这两方面都可以通过车企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因此,尽管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在慢慢被抢走,但一些本土供应商和车企已经具备了快速补齐智能驾驶短板的能力。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车企已经开始探索更加先进的解决方案。例如,长城汽车在今年引入了元戎启行作为第二家智能驾驶供应商,并在新蓝山车型上实现了城区NOA等能力。这表明,本土供应链的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车企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来应对当前的挑战。
对于整个智能驾驶行业而言,英伟达Thor芯片的延期无疑是一次洗牌的机会。那些拥有自研芯片和强大技术实力的车企将有望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传统车企转型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他们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