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增程车以其独特的续航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销售人员在车展或展厅中,往往会这样描述增程车的优势:“增程车集电动车的环保与燃油车的续航于一身,电池小巧,车身轻盈,续航里程却毫不逊色。”这样的宣传语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许多消费者在深入了解或亲自驾驶增程车后,却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尽管增程车的电池容量相对较小,但其车身重量却往往超过了纯电动车。以小鹏G9为例,其整备质量已达到2196公斤,并不算轻。而理想L6和L7更是惊人,分别达到了2330公斤和2460公斤,这样的重量在中大型SUV中实属罕见,尤其是考虑到它们的电池容量还小于一些纯电动车。
那么,增程车为何会“重”出这么多呢?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增程器和油箱的加入。毕竟,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和油箱,系统更为简洁,重量自然减轻。然而,增程车虽然增加了这些部件,但重量增加的程度似乎并不足以解释如此大的差距。
实际上,增程车的“增重”远不止于此。为了适配增程系统,增程车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妥协和增强。首先,发动机并非孤立存在,它还需要带动一台大功率发电机,为车辆提供持续的电力。这台发电机的重量并不轻,往往达到几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增程车通常配备双电机驱动,前后各一台驱动电机,加上发电机,电机数量直接比普通纯电动车多出一套。
不仅如此,增程车还需要增加一整套排气系统,包括排气歧管、三元催化器、消音器等,这些部件的重量也不容小觑。特别是三元催化器,由于需要使用贵金属材料,其重量更是难以减轻。为了冷却发动机,增程车还需要增加独立的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水泵、风扇等部件,这些都会进一步增加车身重量。
更重要的是,增程车的重量分布往往不均衡。由于发动机、发电机等部件的加入,增程车的重量主要集中在车头,导致前后配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如转向迟钝、刹车距离增加等,还会对底盘和悬挂系统造成额外的负担。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车企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固底盘和升级悬挂系统。然而,这些措施往往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超重带来的副作用,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尽管增程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但其超重带来的操控性能下降、悬挂系统负担加重等问题却不容忽视。
增程车的满载质量也往往受到严格限制。由于车身重量已经较大,增程车的满载质量只能勉强达到国家标准。这意味着,在实际使用中,增程车的载重能力可能远低于消费者的预期。一旦超载,悬挂系统很容易超负荷运行,导致车身下沉、底盘变形等严重后果。
增程车并非消费者想象中的那么完美。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但超重带来的操控性能下降、悬挂系统负担加重以及载重能力受限等问题却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困扰。因此,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消费者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增程车的优缺点,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