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步入尾声,中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与未来挑战并存。近日,黄奇帆在上海的一场公开演讲中透露,“中国制造2025”的96%目标已超额完成,剩余4%也接近达成。回望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产量尤为亮眼,2024年达到1288.8万辆,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比亚迪等企业已成为国际标杆。C919大型客机成功取证并交付,工业机器人产量全球第一,光伏产业同样领先全球,中国企业占据全球光伏组件市场超80%的份额。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并未止步。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高端光刻机、民航航空发动机、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上,中国仍依赖进口。芯片自给率目标未能如期达到70%,晶圆产能仅占全球的20%多。面对美国的关税壁垒和技术封锁,中国制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不仅通过高额关税打击中国中低附加值产品,还将数百家中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使用美国先进软硬件。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制造业正积极寻求软硬件双向突破。一方面,加强半导体产线国产化,强化供应链韧性,弥补硬件短板;另一方面,构建自主软件生态,如开源鸿蒙、软硬件工具链等,实现软硬件协同,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华为和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软硬件结合,成功应对外部压力,主导全球新能源市场。
自主可控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华为等企业的“备胎计划”和中芯国际的“国产设备+自研工艺”路径,证明了软硬件深度协同与自主可控的重要性。EDA作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核心工具,长期被美国垄断,是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2024年,中国市场国产EDA软件的份额仍不到15%。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为云推出了工业智能平台iDME和工业数据转换引擎iDEE,实现了工具软件与数据管理平台的解耦,让数据在不同应用间自由流动。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还提升了开发效率。广汽等企业通过采用华为iDME平台,显著缩短了整车研发周期。
软硬件协同成为提升研发效率的关键杠杆。以汽车研发为例,传统车企开发新能源车型需耗时4-5年,而特斯拉通过软硬件并行设计和敏捷开发模式,研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研发效率低下往往源于工具繁多和测试耗时。华为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引入了IPD流程体系,实现了研发效率的质的飞跃。如今,华为进一步基于IPD流程打造了自研软件开发工具链CodeArts和硬件开发工具链CraftArts,覆盖了研发的全流程。
这些工具链不仅提升了华为内部的研发效率,还对外开放销售,助力中国制造业提升整体竞争力。CodeArts实现了对5000+开源软件的管理和安全供应,CraftArts则让硬件开发周期显著缩短,一版成功率大幅提升。在AI技术的加持下,软件开发已经迈入智能化时代。华为云CodeArts实现了研发全流程智能化开发,整体效率提升30%,AI代码采纳率高达35%。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制造业从未屈服。光刻机禁运、芯片断供、精密机床封锁等技术壁垒,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华为在极限打压下,麒麟芯片涅槃重生,鸿蒙系统破茧成蝶;京东方从“缺芯少屏”成为全球面板之王。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再到高铁、5G的全球领跑,中国制造一次次用实力证明: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