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飞船于4月30日13时08分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标志着三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和王浩泽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顺利返回地球。由于着陆场的气象条件未达预期,此次返回比原计划推迟了一天,返回舱的落点也有所调整,但整个返回流程依旧按照预定方案圆满执行。
从神舟十九号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的那一刻起,飞船历经8个多小时的飞行,最终抵达东风着陆场上空。随着地面测控站和空中搜救分队的精准定位,飞船进入返回的最后阶段。在距离地面仅一米时,返回舱的反推发动机启动,稳稳地将舱体置于地面,搜救人员迅速抵达现场。
原本,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计划于4月29日返回,但受东风着陆场气象条件限制,为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任务推迟了一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毛永军表示,返回任务与发射任务一样,都有严格的气象条件要求,风速一旦超过每秒15米,就需启动应急预案。
此次应急预案的启动,不仅改变了返回时间,还影响了搜救任务的细节。以往飞船大多着陆于东风着陆场的西区,而神舟十九号则着陆于东区。东区地形复杂,包含沙漠、软戈壁、山地等多种地貌,给直升机降落和地面车辆通行带来挑战。但搜救人员通过前期在类似区域的综合演练,确保了任务的顺利进行。
神舟十九号搜救回收空中分队的张有禄透露,为确保任务成功,他们在直升机上安装了医疗和救援设备,并进行了专项协同训练和地域勘察实降。
返回舱着陆后仅50多分钟,三名航天员全部顺利出舱。自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于2021年4月29日升空以来,神舟系列飞船已成功完成八个乘组的往返任务,第九个乘组已接过空间站的值班重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汤溢表示,空间站目前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所有设备状态正常,功能和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综合体运行稳定。在神十九航天员在轨的半年时间里,空间站的智能设备不断增加,软硬件系统的升级使得管理和运行更加高效便捷。
航天员们不仅是空间站的居住者,更是管理者和维护者。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期间共进行了三次出舱活动,处理了各种意外情况,确保了空间站的健康稳定运行。
此次跟随神舟十九号返回的,还有众多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样品,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在太空进行更长期的活动。中国空间站自建设以来,不断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利用微重力环境解决基础科学问题,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对空间和能源供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长征五号B火箭的成功发射,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王珏表示,长征五号B火箭将继续执行后续舱段的发射任务,不断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空间站的进一步扩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