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吉利系曹操出行IPO:77亿亏损背后,李书福能否烧出网约车新未来?

   时间:2025-05-11 08:18:1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吉利系旗下出行平台曹操出行近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距离其首次尝试上市仅过去一年时间。此次上市之旅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备案通知书加速推进,若成功,将成为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资本版图中的第10家上市公司。

然而,曹操出行的上市之路并非坦途。过去三年半内,公司累计亏损超过77亿元,短期债务高达53亿元,同时在网约车市场中仅占4.8%的份额,排名第三。这一背景让曹操出行的上市显得更像是一场背水一战的赌博。

网约车行业目前正处于剧烈变革之中。滴滴出行以75.5%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而第二梯队如T3出行和如祺出行则深陷价格战泥潭。已上市的嘀嗒出行和如祺出行股价较发行价暴跌近七成,快狗打车的市值更是不足3亿港元。行业面临着重资产、高负债和严格监管的困局。

曹操出行试图通过“定制车+换电+吉利生态”的模式来打破行业困局。然而,高达83%的订单依赖聚合平台,司机收入缩水至每公里1元的现实,让这一策略充满了争议。李书福能否借助IPO续写上市神话,还是重蹈行业破发的覆辙,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李书福的资本帝国构建始于1997年吉利汽车的成立。通过“并购+分拆+孵化”的资本策略,李书福打造了一个横跨整车制造、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和低轨卫星等领域的庞大生态。目前,吉利系旗下已有9家上市公司,总体估值超过6000亿元。若算上未上市资产,吉利系正向万亿市值迈进。

李书福的资本运作以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为起点。这笔交易不仅为吉利带来了技术、品牌和国际渠道,更成为其资本扩张的跳板。沃尔沃于2021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独立上市,市值一度突破250亿美元,为吉利带来了超7倍的投资回报。此后,李书福的并购版图不断扩展,包括收购路特斯股权、入股阿斯顿·马丁和与雷诺成立合资公司等。

“产融结合”是李书福的核心策略。通过分拆旗下业务上市,吉利既缓解了研发投入压力,又实现了资本增值。例如,极氪于2024年登陆纽交所,主攻高端纯电市场;极星通过SPAC登陆纳斯达克,定位高端电动车;亿咖通则聚焦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在美股上市后估值达到38亿美元。

然而,曹操出行作为李书福“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的关键拼图,其IPO既是吉利生态协同的试验场,也是重资产模式风险的集中体现。曹操出行自成立以来选择“公车公营+新能源定制车”的B2C模式,与滴滴的C2C轻资产模式形成差异化。尽管这种模式提升了服务标准化程度,但也导致刚性成本高企。

曹操出行的营收增长未能覆盖重资产带来的资金压力。尽管营收从2021年的71.5亿元增至2023年的106.7亿元,但净亏损累计达70亿元,直至2023年毛利率才转正至5.8%。为了快速扩大规模,曹操出行将大量订单交由高德、美团等聚合平台导流,但这也削弱了其定价权,导致司机端收入下降。

曹操出行还面临着合规性挑战。截至2023年底,曹操出行有15.7%的车辆和11.1%的司机未取得相关证件,导致多次被处罚。用户端也面临口碑挑战,黑猫投诉平台上累计有1万余条投诉,涉及价格虚低和服务差等问题。

尽管问题重重,李书福仍将曹操出行视为“必须打赢的战役”。曹操出行通过定制车消化吉利新能源产能,借助出行数据反哺自动驾驶研发,并计划2026年推出全无人驾驶车队。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将决定吉利转型的成败。

网约车行业正经历十年未遇的寒冬。市场饱和与政策收紧的双重夹击下,行业呈现“一超多弱”格局。滴滴以绝对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第二梯队玩家则面临激烈竞争和持续亏损。资本对“烧钱换规模”的故事逐渐失去耐心,行业融资大幅缩水。

供需失衡是行业盈利难的核心症结。司机日均接单量下降,收入缩水,而价格战则愈演愈烈。行业平均客单价下降,但成本刚性上涨,导致平台毛利率普遍压缩至个位数。二级市场的悲观情绪已传导至一级市场,投资者更加谨慎,融资转向“保命钱”性质。

监管重拳也在加剧行业洗牌。相关部门要求网约车平台清退不合规车辆与司机,面临持续罚款风险。同时,《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聚合平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聚合平台需对接入的网约车企业承担连带责任,这进一步挤压了依赖外部流量的玩家的生存空间。

自动驾驶被视为行业突围方向,但商业化落地遥遥无期。滴滴、如祺出行和曹操出行等都在加大投入,但仍无明确盈利时间表。自动驾驶的高昂成本对平台现金流形成巨大压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