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期正式揭晓了两项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及配套发布的《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科学且规范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覆盖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学段。
在新的使用指南中,教育部明确划下红线,严禁学生直接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的答案,同时对在创造性作业中过度依赖AI的行为做出了限制。这一规定的出台,旨在从根本上遏制“代写”现象,避免学生因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负责人透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新规采取了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小学阶段,学生将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适度使用AI,以避免不合理使用对学生的知识构建和思维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进入初中,学生将被引导分析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学会交叉验证信息的合理性。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将结合技术原理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评估AI生成内容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新的使用指南还强调了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AI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组织学生探讨AI生成文本的逻辑漏洞、价值导向及文化偏差,提升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鉴别能力。
在数据安全方面,使用指南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师生在使用生成式AI时,严禁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各中小学校需建立AI工具“白名单”制度,只允许符合教育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将对技术供应商的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持续监督,确保所有操作均符合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