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告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的《2025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超过半数的广告主,即53.1%,已在创意内容生成中采纳了AIGC技术,这一比例甚至超越了数据分析与客户服务等环节。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近20%的广告主在视频创作过程中,超过一半的环节都依赖于AI技术。
然而,AI在广告领域的广泛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为了确保广告中的主角形象在视频中保持连贯,避免“中途变脸”的尴尬,广告主往往需要经历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生成与调试。甲方的需求与AI的产出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即便最终制作出真假难辨的AI广告片,也未必能得到用户的认可。例如,玩具反斗城的AI广告被批评为“毫无灵魂”、“侮辱智商”,而肯德基和麦当劳的AI广告同样遭遇了翻车事件,更有品牌因此陷入了法律与伦理的纠纷。今年4月,导演David Blagojevi为肯德基制作的AI病毒式广告短片一经发布,便陷入了巨大争议,多位导演和摄影师指责其借AI之名“剽窃”镜头和创意。
尽管如此,AI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积极作用仍不容忽视。大品牌,如麦当劳、联想、可口可乐等,对AI广告片的热情尤为高涨。这些品牌不仅资金雄厚,广告片投放量大,而且渴望通过创新手段展现自身的先锋气质。联想近年来推出的多个品牌短片,如庆祝成立40周年的《生于1984》、宣传昭阳系列新品的《我们的工位》以及推广YOGA Pro 14锐龙AI元启版的《无界优雅》,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AIGC技术。
互联网大厂也是AI广告片的忠实拥趸。以淘天和京东为例,前者在去年的618活动中联手头部主播推出了“名人名画”系列AI短片,后者则在多个大促活动中发布了AI广告片,如《国货自有出处》和《二手没贵》。这些广告片不仅展示了AI技术的魅力,也体现了品牌对创新的追求。
然而,AI广告片的制作并非易事。由于技术限制和伦理争议,AI广告片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AI在画面生成和人物处理上存在不稳定性,如人物易变脸等问题,需要人为后期调节。另一方面,AI的理解能力尚存缺陷,可能无法准确读懂品牌方的需求,导致广告片中的品牌元素呈现不准确。多人物交互和复杂动作场面的生成也是AI技术的一大难题。例如,日本麦当劳去年推出的AI广告片就因人物表情不自然、动作违和而备受批评。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品牌和广告公司正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一些品牌选择将AI与传统拍摄相结合,利用AI辅助合成部分场景,以节省成本和减轻拍摄难度。例如,三得利的春节短片、安踏的“欧文一代”新品宣传片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同时,广告公司也在积极拥抱AI技术,培养专业的AI创作团队,并自主研发或调校AI工具。例如,WPP集团与微软和谷歌合作,利用AI工具改进视频制作效果;阳狮则利用AI和眼动仪技术优化视频素材的产出;华扬联众推出了视频处理工具“灵剪”,可以智能生成混剪后的视频内容。
然而,即便有创作团队在背后把关,也无法完全解决AI广告片在技术上的所有缺陷。因此,品牌和广告公司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AI工具和技术,并在制作过程中加强人为把控。同时,他们还需要关注舆论动态和用户需求,避免过度渲染技术优势而忽视内容创意和品牌诚意的传达。例如,可口可乐去年圣诞节前夕推出的AI短片就因缺乏主题和实质创意而备受批评。
尽管如此,AI广告片仍在不断发展和成熟。随着各大平台AI产品和工具的推陈出新以及制作经验的持续积累,一系列技术难题有望被逐一突破。同时,品牌和广告公司也在积累应对法律和伦理纠纷的经验,努力在业内达成共识并加强自我约束。例如,科大讯飞推出的针对数字人版权保护的“虚拟人身份认证系统”就获得了好评。
总之,AI广告片已成为广告行业的一大趋势。虽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争议,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的共同努力,AI广告片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品牌和用户提供更多创新和优质的广告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