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入2025年的门槛后,吉利汽车集团的系列大动作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从极氪私有化的逻辑探讨,到管理层的大规模人事调整,再到轮值总裁制度的引入,吉利的每一步都显得意味深长。而这一系列变革背后,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各品牌的整合路径与未来战略,更是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面对为何吉利(股票代码:0175.HK)与极氪要迅速整合的疑问,吉利汽车的回应简洁明了:时不我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吉利意识到,唯有通过深度整合,将品牌资源凝聚成一股合力,才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脱颖而出。
在第一季度业绩发布会上,吉利不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264%,毛利率提升至15.8%——还官宣了多项管理层人事调整,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李东辉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负责投融资及日常管理工作;安聪慧则出任集团CEO,全面负责运营,同时继续兼任极氪科技集团CEO直至整合完成;淦家阅接任吉利汽车集团CEO,管理范围扩大至吉利所有自有品牌;而戴庆则被任命为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以培养年轻管理人才。
关于整合的紧迫性,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桂生悦在业绩会上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吉利必须改变过去品牌分散、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状况,通过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升整体竞争力。他强调,175将成为吉利自有乘用车品牌的旗舰上市公司,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定位。
整合的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整合效率低、沟通成本高,极氪与吉利作为独立上市公司,整合过程繁琐;二是内部利益不一致,各自为政可能削弱协同效应;三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留给车企试错的时间窗口已关闭,吉利必须通过全面合并来提速求生。
整合后的吉利设定了三大新目标:增长性效益要达到5%以上,研发、管理、营销费用效率内部目标希望达到15%~20%左右,今年二季度研发费用至少节省9亿元。同时,吉利明确表示,极星、Smart、路特斯等品牌不属于吉利全资拥有,目前并无收购计划。
在产品层面,极氪和领克两大品牌今年将推出五款全新车型,包括极氪007GT、领克900以及领克Z10混动车型等,这些新产品将对极氪的销量和毛利率产生积极影响。吉利银河品牌也将推出四款全新新能源产品,进一步丰富吉利的产品矩阵。
整合后的极氪科技集团在财务表现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季度综合毛利率达到19.1%,极氪更是高达21.2%,并已按照香港会计准则实现盈利。在营销投入和管理费用方面,极氪也实现了大幅下降。同时,研发费用也得到有效控制,环比直降10亿元。
整合后的吉利更加强调各品牌的差异化发展,极氪将继续定位豪华、极致;领克将主打潮流、年轻、运动;银河则定位高价值的主流新能源品牌;而中国星系列将聚焦节能化、智能化的燃油车市场。
在海外市场方面,吉利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战略目标。中东市场将争取成为中国品牌第一位,年销量目标超过5万台;东欧和泛欧市场年销目标为15-20万台;亚太市场将打造第二个10万台以上的销售区域;拉美市场则借助经销商资源,预计今年销量也将超过5万台。在欧洲市场,领克品牌将继续发力,包括领克08、领克01等产品将全面展现其市场效益。
吉利在海外战略中注重轻资产运营,充分利用国际化资源和当地产能资源进行合作。例如,在埃及、尼日利亚、加纳等地已建立合资工厂,未来还将在越南、印尼、北非、拉美等地规划落地更多工厂。
对于什么样的公司能够最终活下来,桂生悦认为,坚持长期主义是关键。吉利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以满足不同政策变化下的市场需求。未来的汽车公司不仅要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还要成为具有智能科技属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