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Kimi chat,这款曾以“200万上下文”技术突破惊艳业界的AI应用,正面临月活用户大幅下滑的挑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Kimi的月活用户数已从去年底的3600万腰斩至1820万,排名也从国内AI APP月活榜的第二位跌落至第四位,被DeepSeek、字节豆包和腾讯元宝等强劲对手甩在身后。
面对这一困境,Kimi的创始人杨植麟并未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换道超车,试图通过布局AI医疗产品和切入垂类领域来寻找新的增长点。据悉,Kimi正加强与医学领域的信源合作,以提升其在专业搜索领域的准确性和质量。同时,Kimi还与财新传媒达成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财经信息。
然而,这一系列举措的效果似乎并未立即显现。在尝试向Kimi提问财经和医疗相关问题时,我们发现,尽管Kimi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显示相关信源,但在财经领域,其生成的回答并未充分引用财新网的内容,反而增加了用户核对信息的工作量。而在医疗领域,Kimi的信源储备也仍有待完善,特别是在宠物医疗等细分领域。
除了在专业领域发力,Kimi还在社交属性上进行了探索。近期,Kimi在小红书平台发起了“21天打卡挑战”,鼓励用户与Kimi进行互动,并分享到社区。这一举措不仅为Kimi打开了触达C端用户的新窗口,还试图通过社区功能增加用户粘性。然而,与竞争对手相比,Kimi在社交化方面的尝试似乎仍显保守。
杨植麟曾表示,月之暗面并非为了竞争而建立,而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然而,在当下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Kimi的处境却愈发艰难。随着大厂纷纷入场AI大模型领域,并加大对自家产品的推流力度,Kimi等独立AI应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金主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积极投资转为谨慎观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Kimi的融资之路也变得愈发艰难。自去年8月传出融资消息以来,Kimi已近一年未获得新的融资。而竞争对手则纷纷获得了大笔资金支持,进一步拉开了与Kimi的差距。在商业化方面,Kimi也面临着挑战。尽管其曾尝试通过API和打赏等方式盈利,但在价格战和竞争压力下,这些尝试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应对挑战,Kimi正不断尝试新的方向和策略。除了加强与专业领域的信源合作和切入垂类领域外,Kimi还在探索多模态功能和社区功能等新的增长点。然而,这些尝试能否帮助Kimi走出困境仍是一个未知数。
在AI大模型领域,技术和用户规模是推动应用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Kimi来说,如何在技术前沿探索和用户留存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同时,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创新力和竞争力也是Kimi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Kimi并未放弃努力。在杨植麟的带领下,Kimi正不断尝试新的方向和策略以寻求突破。未来,Kimi能否在AI大模型领域重新崛起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