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长文,深入回顾了小米过去十年在芯片研发领域的探索与历程。文章揭示了小米在面临挑战与挫折后,依然坚持造芯的决心与行动。
据悉,小米在澎湃项目遭遇困境后,并未放弃造芯梦想,而是转向研发众多小芯片,如快充芯片、电池管理芯片、影像芯片及天线增强芯片等,逐步积累技术经验。随着小米决定涉足造车领域,公司决定重启手机SoC芯片的研发,为此已投入超过135亿元人民币,历时四年多。
小米最新研发的玄戒O1芯片,采用先进的第二代3nm工艺制程,集成了高达190亿个晶体管,CPU架构独特,性能强劲。据网上流传的对比数据显示,玄戒O1的性能虽不及苹果A18及最新高通骁龙芯片,但已超越骁龙8 Gen3,展现出小米在高端芯片领域的竞争力。
造芯之路对于小米而言,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战略上的重要布局。雷军指出,苹果凭借芯片与系统的优势,创造了卓越的用户体验,并占据了行业大部分利润。小米深知,要想在高端市场立足,造芯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然而,造芯之路充满艰辛。OPPO曾启动大规模造芯计划,组建豪华研发团队,一度接近SoC芯片流片,但最终因资金、研发能力及后续迭代能力等多重考验,旗下芯片公司哲库于2022年突然关停,引发业界震动。
小米的特殊性在于,其已将造车业务视为新的增长点,这一业务不仅拉动了手机等主营业务的发展,也使小米逐渐转型为一家涵盖多领域的消费品公司。小米的未来发展聚焦于“人车家全生态”与“软硬结合,AI赋能”两大主线,而造芯正是这两大战略的核心支撑。
回顾小米的造芯历程,早在十年前,小米便开始了芯片研发的尝试。2014年,小米与联芯合作成立松果电子,2017年推出首款芯片澎湃S1,虽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反响,但后续因研发难度及资金压力,造芯计划一度搁置。
如今,小米的财务状况良好,营收与利润均创下新高,现金储备规模庞大,足以支撑长期的芯片研发投入。同时,小米在芯片上的投入已不再局限于手机领域,而是着眼于整个产品生态的体验提升及AI时代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重启SoC芯片项目时,吸取了过去的教训,采取了更为稳健的策略。例如,成立独立公司进行运营以降低潜在风险,以及在基带芯片上选择与联发科合作,而非完全自研。
尽管小米在造芯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芯片迭代需要时间与消费者的支持,而产能受限及潜在的政策风险也是小米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造芯之路对于小米而言,无疑是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