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储能市场变局下,上市公司为何纷纷按下项目“暂停键”?

   时间:2025-05-20 12:03:4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储能产业链上的多个项目遭遇延期或停产风波,这股风潮从上游的锂电材料环节一直延伸到中游的储能电芯及系统集成领域,波及范围广泛,不仅限于国内,海外项目亦受影响,多家上市公司及行业领军企业均未能幸免。

对于储能项目频频延期乃至停滞的现象,各相关企业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总体而言,这些变化反映了在政策调整背景下市场环境的剧变——储能行业正经历从政策强制推动向市场需求驱动的转型阵痛。

储能项目的“停摆”现象呈现出几个显著特征。首先,项目停摆的情况变得更加频繁和密集。仅在4月下旬的短短十日内,就有八家上市公司宣布了项目延期或终止的消息。这些项目中不乏规模庞大的案例,例如欣旺达在珠海的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原计划投资高达120亿元;振华新材在义龙三期的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也计划投资62.45亿元。这些只是公开信息中的冰山一角,未公布或涉及非上市公司的项目数量更为庞大。

其次,项目停摆的趋势已蔓延至整个储能产业链。过去,停摆的项目多集中于产业链上游,如碳酸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环节。然而,今年以来,中下游的系统集成及储能电站等环节的项目停摆情况明显增多。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增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同比下滑5.5%,这是近年来首次出现下滑,背后是大量储能电站项目的终止。

停摆的项目中不乏行业看好的新型储能技术,如钠离子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等。例如,维科技术将年产2GWh钠离子电池项目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从2024年12月延期至2025年12月,而雪天盐业则直接停止了衡阳百兆瓦级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这些项目的延期或终止背后,是储能行业日益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价格战和低端重复建设导致许多企业看不到上项目的意义,选择主动退出以避免无意义的“内卷”。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储能行业效仿光伏和风电行业,自发组织起来强化行业自律,但效果并不显著。尽管行业自律活动的初衷和方法均被认可,但储能产品价格仍持续下滑。在招标和集采项目中,尽管某些特定类型的储能项目价格有所抬升,但整体价格趋势依然向下。

工商业储能领域更是出现了所谓的“自杀价”。今年年初,0.499元/Wh的储能柜问世,远低于成本的价格震惊了行业。随后,更低价格的储能产品相继出现,不断刷新价格底线。尽管有人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储能行业日益激烈的低价竞争和不断走低的价格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选择延期或终止储能项目的企业,大多并未参与行业自律活动。而在那些大规模扩充产能的项目中,却可以看到多家声称要加强行业自律的企业身影。这些矛盾的现象表明,储能行业所面临的危机远未好转。

除了产能过剩问题外,今年以来储能项目延期或停建潮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政策因素。今年以来出台的储能行业政策与此前相比风向明显变化,尤其是《能源法》出台后,政策从行政强制和大力鼓励转向了调整规范和市场驱动。尤其是今年2月初发布的“136号文”和各地的分时电价、机制电价政策,废止了新建新能源项目必须配储的硬性规定,推动储能建设市场化。然而,快速市场化的电价政策导致储能收益不足以完全覆盖成本,受政策影响最大的集中在储能产业链的下游。

尽管面临阵痛,但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如何在市场化的大潮下增加新型储能的盈利模式、提高收益率,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例如,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提出了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的建议,包括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等。

大量项目停摆的背后,是储能行业对公平合理且具有确定性盈利环境的渴望。只有在经济性驱动下,储能行业才能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生长。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