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区的格思航天展厅内,最令人瞩目的展示莫过于那一排排精心堆叠的卫星模型。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佼佼者,格思航天已成功以“一箭18星”的方式,将两批次共36颗一代互联网卫星送入太空,这一成就彰显了其在批量化卫星发射方面的领先实力。
继续深入展厅,一条截然不同的卫星生产线跃入眼帘。这是一条智能化的脉动生产线,每个工位都承担着特定的操作任务,而平板式构型的卫星则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穿梭于各个工位之间,高效地完成生产流程。这一创新的生产模式,无疑为航天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商业航天作为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格思航天的展厅,不仅展示了其先进的生产流程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更揭示了商业航天领域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一切变化,对于传统的航天产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提及“一箭多星”,不得不提格思航天首创的“一箭18星”堆叠发射分离关键技术。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运载火箭的空间利用效率,还显著提升了卫星部署的效率。与常见的圆柱体或立方体卫星不同,格思航天的卫星采用了独特的平板式构型,这种设计使得卫星在发射时可以紧密堆叠,从而在有限的运载空间内装载更多的卫星。
今年3月12日,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格思航天再次以“一箭18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了千帆星座的第五批组网卫星。至此,千帆星座的在轨卫星数量已达到90颗,其中由格思航天研制的卫星占据了36颗。这一成就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格思航天在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中国版“星链”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格思航天的卫星数字工厂,现代感与科技感扑面而来。这座位于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的工厂,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从远处望去宛如一座科技馆。与以往卫星生产车间的“单品模式”不同,格思航天的生产线采用了高复杂度、高难度、多技术交叉的流水线作业方式。12个核心工位上,高精尖的自动化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卫星的组装与品控工作。
格思航天不仅拥有当前国内最完善的脉动式卫星生产线,还配套了行业先进的“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技术以及完整的测试和试验设备。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使得格思航天的卫星工厂在功能上实现了端到端全覆盖,在数字化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一旦产能爬坡完成,格思航天将能够以每1.5天制造一颗卫星的速度,实现年产300颗卫星的目标。
格思航天二期工厂项目已经在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正式签约落地松江区。计划投资超过10亿元建设的吨级卫星脉动生产线,预计将在2027年投入使用。这一新工厂将主要针对后续推出的大尺度手机直连卫星进行生产,进一步填补国内在吨级卫星批生产能力、吨级卫星堆叠试验能力、手机直连卫星系统级测试能力以及大尺寸太阳翼总装及验证能力等方面的空白。
在商业航天领域,竞争与合作并存。面对全球低轨卫星资源的激烈竞争,中国的“星网”和“千帆”正在积极抢占频道轨道资源。而上海作为商业航天的重要基地,正致力于打造重复使用火箭创新高地、低成本商业卫星规模制造高地以及重点行业应用服务高地。格思航天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卫星端的链主企业,将持续牵引上游企业集聚及落地,为国际商业航天版图贡献中国力量和上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