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即便是背靠大树的初创企业也难以确保一帆风顺。卓驭科技,这家源自大疆创新的企业,尽管有着无人机巨头的光环加持,却在汽车智能驾驶领域遭遇了市场的严峻考验。
卓驭科技的前身是大疆车载,早在2016年便悄然在深圳大疆创新内部布局。起初,这个团队规模不足十人,主要由飞控和视觉部门的成员组成,探索L2和L4两条智能驾驶技术路线。2019年,随着与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的合作确认,大疆车载正式成为大疆内部独立的事业部。
2021年,大疆车载品牌正式对外推出,次年便发布了首款搭载大疆智驾方案的量产车型宝骏KiWi EV。卓驭科技,作为大疆车载的独立运营实体,继承了母公司在成本控制和视觉传输等方面的技术实力。然而,尽管有着这些优势,卓驭在市场上的表现却并未如预期般火爆。
卓驭科技曾豪言,要将高阶智能驾驶方案下放到15万甚至更低价格的车型上,实现“智驾标配”。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与卓驭合作的车型,如宝骏云海、奇瑞iCAR等,销量均未达到预期。宝骏云海自上市以来,累计销量不足2万辆,这无疑给卓驭的科技实力和市场策略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卓驭的困境不仅仅在于单个车型的销售表现。在智能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车企们对于智能驾驶方案的选择也变得更加谨慎和多元化。许多车企采取了自研与外部采购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自主可控。这导致卓驭等智驾供应商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尽管卓驭在技术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如纯视觉技术路线、无高精地图依赖等,但这些优势并未能转化为市场上的爆款车型。相反,一些竞争对手如华为等,凭借更大的上车量和规模效应,正在逐步降低激光雷达等硬件的成本,进一步挤压了卓驭等初创企业的市场空间。
面对市场的严峻考验,卓驭并未放弃。他们继续坚持在纯视觉路线上加注,推出了新一代智能驾驶解决方案GenDrive。这个方案通过“感知-理解-生成”的闭环系统,旨在实现更智能、更拟人化的驾驶决策。然而,这个方案最终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与此同时,卓驭也在积极寻求与车企的深度合作。近期,卓驭引入了比亚迪、上汽集团等车企的战略投资,这无疑为卓驭未来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然而,在智能驾驶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卓驭能否凭借这些优势逆袭成功,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