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全民瞩目的科普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为公众揭开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交通创新——飞在天上的火车,并非科幻电影中的桥段,而是现实世界中已经实现的科技成果。
2016年11月21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世界上第一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成都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德国和日本后,第三个掌握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的国家。翟婉明自豪地指出,这种新能源动力牵引的悬挂式列车,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首创。
这场科普活动的主讲堂恰好选址于成都,让与会者有机会亲眼见证“飞起来的火车”的诞生地。翟婉明表示,成都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已在该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从专业的轨道交通产业园到完整的产学研用体系,成都聚集了西南交通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中铁二院等国内领先的设计单位,以及中铁二局等建设公司,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在技术创新方面,翟婉明特别强调了AI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潜力。他指出,无论是高铁还是城市轨道系统,AI技术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智能化手段,可以大幅降低维修工作量和运维成本,精准判断维修周期和需求,实现科学决策。例如,在智能运维方面,AI能够准确识别哪些部件需要立即维修,哪些可以暂缓,从而显著提升运维效率。
翟婉明还分享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对比案例。他提到,李白曾在《蜀道难》中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就在今年,穿越秦岭的西十高铁秦岭马白山隧道成功贯通,全长22.9公里,成为目前国内最长的已贯通高铁隧道。这一壮举再次证明了科学的力量,解构了“不可能”的定义。
最后,翟婉明向所有科学大讲堂的观众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尽我所能,敬我所不能。”他鼓励大家对于能够完成的目标要竭尽所能去努力,而对于暂时还不能完成的目标,要保持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他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够把属于未来的“可为”变成照进现实的“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