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领域在2018年迎来了其发展的第62个年头,这一领域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二十年,即从1956年至1976年,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逻辑推理上。随后的三十年,从1976年至2006年,专家系统成为了该领域的主导。而自2006年起,人工智能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认知智能时代,这个时代重视数据和自主学习,其持续时间尚不可预知。
近年来,得益于算法、大数据和计算力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在各个领域展现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明确了其应用场景,创造了实际的商业价值。自2000年以来,每年投入到人工智能创业中的资本额增长了六倍,而在美国,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涌入这一领域,同时,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
一家知名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万亿美元。这一领域持续火热的驱动力主要源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数据、算法、计算力、大数据和物联网等,这些技术构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旨在模拟和延伸人类智能的技术和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行业,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教育和零售等。
为了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企业对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的需求持续增长。以医疗领域为例,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可以研发智能诊断系统,帮助医生更精确地诊断疾病;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应用于风险评估和智能客服等方面。
政策方面,我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和应用。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目标,还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为人工智能的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就业方向上,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人工智能、自动化、互联网IT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就业或创业。他们的专业技能可以应用于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等多个领域。考研方向也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学、数学、神经生理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有着紧密的关联。在计算机领域内,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为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和仿真系统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为了顺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潮流,满足行业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推出了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证书。这一证书旨在评价并认可持有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