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何小鹏展望:中国新能源车市五年大考,洗牌加速谁将脱颖而出?

   时间:2025-07-04 00:13:0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折点。小鹏汽车掌舵人何小鹏近期频繁发声,预言2025至2029年间,汽车行业将迎来决定性的淘汰赛段,中国新能源车企将迎来一场深度洗牌与整合风暴。这一断言,建立在对行业变迁史的深刻理解、当前竞争格局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未来技术走向的前瞻洞察之上。

何小鹏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行业内部分专家的共鸣。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提出的“年产量若不足200万辆,车企生存堪忧”的论断,从侧面印证了何小鹏关于行业集中度将急剧提升的看法。何小鹏更进一步指出,这场洗牌的速度与残酷程度,或将超乎多数人的预想,企业需以雷霆万钧之势,备战这场关乎存亡的较量。

探究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五年将经历剧变的背后,多重深层次因素交织。市场趋于饱和与增长速度放缓,成为触发洗牌的首要诱因。何小鹏指出,随着市场渗透率逼近极限(他预测中国自主品牌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份额将超过95%),车企间的竞争将愈发直接且白热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车企或将首当其冲。

价格战与技术战的双重夹击,正悄然重塑行业竞争版图。何小鹏观察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开始转向“自动驾驶的比拼,而非价格的较量”,而传统燃油车市场则深陷价格战的漩涡。这种分化趋势表明,行业竞争的重心已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实力的正面交锋。然而,参与技术竞赛意味着需要持续投入巨额资金——仅小鹏汽车在2024年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就高达35亿元,高昂的门槛无疑将资源匮乏的车企挡在长期竞争的大门外。

规模经济效应在汽车行业尤为凸显。何小鹏反复强调,汽车行业本质上是一场“规模游戏”。随着行业逐步成熟,生产成本、研发投入、渠道建设等均需依靠庞大的销量规模来摊薄。对于无法迅速跨越规模门槛(如年产百万辆级别)的车企而言,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与运营困境,这正是何小鹏认同“年产量不足200万辆难以维系”观点的内在逻辑。

AI技术革命正悄然改写汽车行业的竞争规则。何小鹏预测,未来十年内,AI汽车的渗透率将从当前的不足5%跃升至50%至90%之间。这一技术变革将彻底颠覆汽车的产品形态与用户体验,同时大幅提升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那些无法紧跟AI技术发展步伐的车企,即便在传统电动车领域暂露头角,亦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全球化能力将成为决定车企命运的关键一环。何小鹏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未来十年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亦将显著增长。然而,全球化运营需具备复杂的能力组合,涵盖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政策法规适应、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缺乏全球化布局的车企,将在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