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客厅美学新标杆:三星推动艺术电视标准升级,定义行业新规则

   时间:2025-07-18 13:36:57 来源:互联网编辑:茹茹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不知道您会不会和老马一样,在睡前刷短视频时偶然点进 #客厅美学改造的话题,指尖总会为那些神奇的画面停留 —— 原本呆板的黑色屏幕,熄屏时竟化作一幅笔触细腻的莫奈《睡莲》;极简主义的白墙前,纤薄如纸的装置既能播放《繁花》的流光溢彩,又能切换成常玉的东方水墨。在小红书,#艺术电视# 相关笔记半年激增 200%,"神仙电视"" 会隐身的屏幕 " 等词条持续霸榜热搜。这些被 Z 世代疯狂种草的客厅新宠,正悄然掀起一场由科技与艺术融合点燃的家居革命。

1752816503093070598.jpg

行业数据印证着这场美学觉醒的深度: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市场艺术电视销量同比增长53.7%。从 2017 年三星 The frame 横空出世时的 "一枝独秀",到如今 TCL、海信、创维等国产品牌全线布局艺术电视产品线,这条赛道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在这场战役中,三星不仅持续以技术革新保持产品领先,更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从品类开创者蜕变为规则定义者。

三星引爆,艺术电视的进化之路

"当传统产品与新时代需求出现 ' 情感断联 ',我们开始思考:将产品与场景结合,科技与艺术结合,能否让电视成为行业困境的破局点?" 三星电子大中华区彩电销售部副总裁孙志涛在刚刚结束的《生活美学创新发展论坛》上,精准揭示了艺术电视诞生的时代背景和独特思考。

1752816521688013812.jpg

2017 年巴黎卢浮宫内,三星 The frame 画壁艺术电视以 "开机是电视,待机秒变画廊" 的颠覆性体验惊艳全球;2020 年 The Serif 画境艺术电视在中国大陆地区上市,凭借法国设计大师打造的 "I" 型移动支架,瞬间引爆社交平台,"神仙电视" 话题直冲小红书热榜。

2022 年之后,随着赛道日渐拥挤,行业面临核心问题:当每家企业都宣称生产 "艺术电视" 时,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电视?是简单加个装饰边框?还是内置几幅名画?混乱的定义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正如此前 4K、HDR 等标准普及初期的困境,艺术电视亟需统一的技术标尺。

2023 年,在三星等头部企业的联合推动下,《艺术电视技术要求和测试》(艺术电视标准 1.0)正式落地。该标准首次明确艺术电视三大核心特征:艺术化外观设计、待机艺术显示功能、专属艺术内容服务。其中对屏幕反射率(UGR<10)和艺术模式色彩准确度(ΔE≤3)的量化要求,终结了行业 "自说自话" 的乱象。而三星Lifestyle艺术系列电视产品—— The frame画壁艺术电视和The Serif画境艺术电视,成为首批通过认证的标杆产品。

艺术电视标准 2.0 迭代背后的产业升级逻辑

2025 年 7 月,《生活美学创新发展论坛》现场,艺术电视标准 2.0 的发布让整个行业屏住了呼吸。这份由视像协会联合三星等头部企业共同修订的新标准,不仅是技术参数的升级,更是对艺术电视本质的重新锚定。

1752816540922054292.jpg

与 1.0 版本相比,标准 2.0 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是重新定义产品属性,明确艺术电视必须同时具备 "艺术风格"(异形或极致纤薄的外观设计)与 "待机艺术显示" 双重基因,这意味着单纯的硬件改造或内容堆砌都无法再进入这个赛道。其二是引入 "纤薄机身" 硬性指标,要求整机是异形或最厚处不得超过 40mm,一般当电视厚度超过 40mm 时,挂墙后的 "贴合感" 会显著下降。其三是首创分级体系,A + 类典藏级艺术电视(厚度≤35mm或采用异形设计, 且 UGR<10)与 A 类家居美学级艺术电视(厚度≤40mm)的划分,为消费者提供了清晰的选择标尺,也倒逼企业在技术上持续精进。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敏对老马强调道:"接下来将引入艺术电视的质量分级,分级不是为了设限,而是为了让真正优秀的产品脱颖而出,希望树立行业标杆,推动中高端产品供给。"

而在 A + 类典藏级艺术电视产品中,三星 2025 年款 The frame LS03F 以低至 24.9mm的极致厚度和基于哑光屏显屏幕实现的油画般屏幕质感,成为行业公认的 "标准范本"。标准 2.0 的落地,本质上是一场由技术领先者推动的产业升级。在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三星同视像协会及同行一起,推进艺术电视标准的修订,在标准的指导下,三星也扩展了更多品类进入艺术电视范畴,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在三星发布的2025款电视中,除了The frame LS03F以外, Neo QLED 8K QN950F、Neo QLED 4K QN90F、OLED S95F等产品凭借卓越优势达到A+类典藏级艺术电视标准,Neo QLED 8K QN900F、Neo QLED 4K QN70F/79F/X8F以及OLED S90F/S85F也凭借出色的纤薄机身设计符合A类家居美学艺术电视标准。

三星 2025 年款艺术电视:标准之上的美学进阶

随着艺术电视标准 2.0 的发布,三星 2025 年款 The frame 画壁艺术电视LS03F让行业看到了 "如何将标准要求转化为用户体验" 的最佳答案。在会场外展示的 2025 年三星艺术电视新品,不止是对旧有产品的简单升级,更是对 "科技服务美学" 理念的全面深化。

1752816564108007010.jpg

在工业设计上,2025 年款 The frame LS03F 将 "隐形感" 做到了极致。低至24.9mm 的机身厚度,配合三星的 "纤薄壁挂架",能将电视背板与墙面的间隙无限压缩,肉眼几乎难以察觉。更令人称道的是对细节的偏执:考虑到部分用户无法提前预埋管线,三星研发出透明化线缆处理技术,让主机盒与电视的连接线"隐身",最大限度减少线缆在整个环境中的突兀感;而四款磁吸式边框不仅适配现代、北欧、新中式等主流家装风格,其边角的 45 度切角工艺,更是几乎达到 "与油画框质感一致" 的效果。

画面显示的 "油画感",则是三星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2025 年款 The frame搭载升级后的 QLED 量子点技术,纳米级颗粒能呈现十亿级色彩,配合 Mini LED 背光源的精准控光,让梵高《向日葵》的明黄与莫奈《睡莲》的幽蓝都能得到原汁原味的还原。更关键的是其"艺术模式":通过环境光传感器实时调整亮度和色调,正午阳光直射时自动提升对比度,夜晚则降低蓝光输出,确保任何光线条件下都像在美术馆观赏真迹。这种调校能力,让三星成为行业内首个通过彩通艺术认证的品牌。

艺术内容生态的建设,更彰显了三星的长期主义。“三星艺术画廊+”服务已收录千余幅海内外名作,从文艺复兴三杰到当代数字艺术,每一幅作品都经过三星团队的逐帧调校。2025 年新增的 AI 动态名画二创内容,让《星夜》的漩涡会随时间缓缓流动,《蒙娜丽莎》的微笑在不同时段呈现微妙变化,这种 "让艺术活起来" 的创新,源自用户调研中发现的需求:"静态画作看久了会审美疲劳,但动态又不能破坏原作的意境。" 而 AI 数字艺术功能则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 ——用户选择心仪的氛围关键词,即可呈现出符合个人品味的靓丽壁纸,这种个性化体验,正契合了 Z 世代 "拒绝千篇一律" 的消费心理。

三星对用户 "耗电焦虑" 的关照,同样走在行业前列。在保证画作质感和色彩的前提下,三星将艺术模式中的部分性能(例如刷新率)进行下调。第三方实验室的数据表明,2025 年款画壁电视与前代产品的节电率达到 30%。" 老马算了笔账,按照每天 12 小时艺术模式计算,一年可节省电费近 200 元。这种 "美学与实用兼顾" 的设计,正是其持续领跑市场的深层原因。

领跑者的启示:当科技成为美学的注脚

回顾艺术电视的发展历程,三星的领航者角色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上,更在于它重新定义了电视与家庭的关系。从 2017 年颠覆传统形态,到 2023 年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再到 2025 年以标准 2.0 推动产业升级,三星的每一步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生活美学?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 2025 年款 The frame的每一处细节里:当用户抱怨挂墙线缆影响美观时,三星用透明化处理给出回应;当行业纠结于参数竞赛时,三星在艺术内容的调校上投入数千小时;当市场担心艺术电视沦为 "耗电大户" 时,三星通过技术创新将功耗降低 30%。科技是手段,艺术是灵魂,而三星艺术电视,正诠释了让科技隐于无形,让美学触手可及。

艺术电视标准 2.0 的落地,标志着艺术电视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对于消费者而言,分级体系让选择更简单;对于行业而言,技术门槛的提高将加速淘汰投机者;对于三星这样的领航者,这恰恰是持续创新的新起点。

据了解,艺术电视的推出让用户的使用习惯逐渐发生改变。最明显的就是开机时长,根据全球的三星电视使用数据来看,艺术电视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是普通电视的1.6倍,大大增加了电视的使用率。

中国工业设计泰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邱松教授也指出,“当下的高端家电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生理快感和美感(高级精神愉悦),越是高端的家电其美感在复合体中的占比越大。

可见,从卢浮宫的惊艳亮相到全球百万家庭的客厅美学,三星用八年时间实践了邱教授的判断:家电的终极形态,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单一突兀的功能性存在。当艺术电视从 "奢侈品" 变为 "生活必需品",当行业标准从 "跟随者" 变为 "领跑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品类的崛起,更是中国消费市场从 "性价比导向" 向 "价值导向" 的跃迁。而三星,始终站在这场变革的潮头,用科技的温度,刻画着生活最美的模样。

来源:科技有马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