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PC行业在适配AI功能方面的一系列尝试引发了广泛关注。在过去,我们曾见证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适配现象,并亲自参与了一些“AIPC”(人工智能个人电脑)的实际测试。
测试中,我们发现即便是没有NPU(神经处理单元)的老旧电脑,也能通过CPU和GPU运行本地大模型,NPU并非不可或缺。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尝试使用现代NPU的前身——当时称为VPU的视觉处理单元时,Windows系统能够轻松识别并自动安装驱动,但遗憾的是,它并未被当作NPU来使用。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长期使用并测试了多个品牌和架构的AIPC,包括带NPU的x86平台,以及高通骁龙X系列、苹果M系列等不同方案。这些AI软件和功能有的源自硬件厂商的驱动集成,如NVIDIA和AMD显卡驱动中的AI插帧、AI超分等功能;有的则来自硬件厂商精心培育的生态合作伙伴,Intel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然而,尽管PC端的AI生态在软件适配方面并不匮乏,但这些功能的获取往往对用户有一定的要求。用户要么需要购买预装相关功能的PC(通常限于新机),要么需要具备相关知识,自行寻找适配软件、配置运行环境和下载大模型。这显然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不便。
针对这一现状,微软在2025年7月底发布的官方博客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最新版Windows 11引入的一系列AI功能。这些功能旨在让AI与操作系统结合得更为紧密,为用户带来更便捷的体验。
例如,Windows 11的搜索框引入了智能体特性,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让系统自动操作,如调整光标大小或屏幕分辨率。还有基于端侧模型的“智能文本”功能,可以在离线情况下实现文档总结、改写等操作。图片处理方面,Windows 11也支持用AI加速识别图片内容、美化照片等功能。
然而,尽管这些功能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实际体验却并非如此。我们发现,许多Windows 11自带的AI功能都带有额外的限制条件。例如,自然语言智能体功能目前仅限于高通骁龙芯片的Windows 11 AI+ PC设备,而文本改写功能则只支持英文,并且需要将系统语言改为英文才能使用。更令人困惑的是,这些功能的兼容性也有限,仅支持少数NPU算力达到40TOPs以上的处理器型号。
这一设计显然限制了Windows 11 AI功能的普及。毕竟,目前仍有大量高性能PC处理器并未达到这一标准,甚至根本不带NPU。微软此举似乎是为了推广NPU生态,使其成为未来PC的第三大主要计算单元,以提高AI程序的运行效率并降低CPU和GPU的占用。然而,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前PC行业硬件的客观现实,并不符合所有用户的需求。
对于桌面PC用户或常年插电使用的游戏本、移动工作站用户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AI应用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在这些场景下,调用GPU甚至CPU算力来实现更快、更高效的“全力运算”才更为合理。因此,微软对于“高算力NPU”的强绑定特性并不完全符合这些用户的需求。
微软推广AIPC的初衷无疑是积极的,他们希望推动PC处理器的架构革新。然而,当大多数人可能都无法真正享受到这些“看起来很美”的Windows自带AI功能时,难免会让普通消费者对AIPC的实用性产生质疑。这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还可能让外界对微软在落实AIPC构想时的技术能力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