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行业的聚光灯下,宁德时代的一席话如同一道冷静的闪电,划破了固态电池领域的资本狂热。这家行业巨头在半年报会上坦言,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至少要等到2027年,全面普及更是要到2030年之后。这番言论与市场的高涨预期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固态电池概念股的市盈率已飙升至42倍。
宁德时代的高管们并非无的放矢,他们指出了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重重障碍。尽管实验室中的能量密度数据高达500Wh/kg,令人眼前一亮,但工程化过程中的挑战却更为严峻。成本是传统电池的4倍,良率不足50%,而硫化物电解质的价格更是堪比黄金。这些难题,让固态电池的商业化之路显得尤为漫长。
然而,在固态电池遭遇瓶颈的同时,电动航空领域却悄然为其打开了一扇窗。eVTOL飞行器对电池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传统锂电池的续航和安全性均难以满足其需求。而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低温稳定性,恰好与eVTOL飞行器的需求不谋而合。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的合作,已经让聚合物半固态电池进入了适航测试阶段,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航程更是提升了3倍。这一突破,让电动航空领域成为了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先头阵地。
电动航空市场的热情,与乘用车市场的冷静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乘用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毛利率仅为22.4%,根本无法承受固态电池4倍的成本增幅。而在航空领域,电池成本在整机成本中的占比不足15%,客户对性能的敏感度远高于价格。这种差异,让航空级电池的溢价空间可达车用电池的5-8倍,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航空领域对固态电池的需求,正在加速技术的迭代和成熟。硫化物电解质在-40℃下仍能保持导电性,解决了高空低温的痛点;而航空电池仅需2000次循环即可满足需求,远低于车用电池的5000次循环标准。航空电池年产1GWh即具经济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小规模量产的最佳试验场。这一切,都让固态电池在航空领域的商业化前景变得更为明朗。
宁德时代的技术路线图,也暗示了航空领域可能成为固态电池“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跳板。随着天赐材料在硫化物电解质领域的突破,以及先导智能专用设备的供不应求,固态电池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正逐步走向现实。而这一切,都将为固态电池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争取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