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中,石器的锋利边缘与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常常指向了远古人类的狩猎生活。然而,仅凭肉食能否支撑起祖先的生存需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民族学资料揭示,原始部落往往结合狩猎与采集,而后者,尤其是植物性食物的采集,往往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植物材料的易腐性,这一历史细节在考古记录中往往难以捕捉。
近日,一项考古发现为这一谜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详细描述了中国西南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甘棠箐遗址的考古成果。该遗址出土了一批保存完好的木器,以及与之共存的石器、骨角器、动物化石和植物遗存,这些遗物的年代可追溯至约30万年前。
甘棠箐遗址,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抚仙湖畔,其独特的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木质材料和植物种子得以保存。这些材料中,不仅有加工成型的木器,还有树木的枝杈,以及多种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的种子,甚至包括微小的孢粉化石。这些遗存,构成了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植物资源宝库。
通过对遗址中动植物遗存的分析,考古学家们得以窥见古人类的食谱。除了常见的食草动物和小型动物化石,以及哺乳动物骨骼上的石器切割痕迹外,遗址中还发现了丰富的植物食材,如松子、榛子、猕猴桃、多种浆果以及草本植物和蕨类的茎秆与叶片。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水生植物的地下球茎与根茎也被纳入了古人的食谱之中。
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挖掘这些深藏地下的植物根块的呢?答案就藏在那些精心制作的木器中。在甘棠箐遗址出土的近千件木质材料中,有35件被确认为人类加工过的木器。这些木器主要由松树制成,形态各异,有的被加工成尖状,有的则具有独特的钩状尖刃,专门用于切断植物根系。通过痕迹分析、残留物分析和实验模拟,考古学家们证实了这些木器的人工属性和挖掘功能。
甘棠箐遗址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人类食谱的多样性,更展现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深刻认知和高效利用。在距今约30万年前,东亚的古人群已经能够制作专用工具,精准掌握植物的可食部位,并根据季节变化预判可食植物的分布。这些行为表明,中更新世时期的古人类已经具备了高度的前瞻性和计划性。
如今,当我们坐在餐桌前享受美食时,不妨回望那段遥远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不仅狩猎动物,更采摘植物,挖掘根茎,以此摄取能量,维系生命。他们的智慧与勇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珍惜这份馈赠,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