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工业机器人新形态探索:优艾智合副总裁谈适配实际任务的关键

   时间:2025-08-03 06:18:27 来源:时代在线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人形机器人的概念正如火如荼,而工业机器人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浪潮。在这场变革中,优艾智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技术路径,成为了工业场景智能化探索的先锋。

优艾智合,这家自2017年创立的机器人企业,专注于高复杂度、高洁净标准的工厂环境,致力于开发集“移动+操作”于一体的机器人,以适应半导体晶圆厂、新能源基地、3C制造车间等多种工业场景。其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台积电、中芯国际、华星光电、中国中车、立讯精密、延锋国际等众多知名企业。

优艾智合副总裁关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分享道,传统AGV(自动导引车)缺乏感知能力,仅能沿预设路径行驶;而服务型机器人虽广泛应用于商用和办公场景,但在安全性、精度等方面远未达到工业级标准。相比之下,优艾智合推出的移动操作机器人,搭载了“嗅觉”、温度感知及多模态信号识别系统,能够智能感知并分析周围环境,结合自主决策能力,完成复杂操作任务。

面对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物流领域的应用潜力这一话题,关健表达了其独到见解。他认为,人形是否成为未来机器人的终极形态尚存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人形机器人主要服务于C端家用场景,工业场景仅作为技术过渡;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张应设计专门面向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然而,关健强调,工业应用的关键在于机器人是否适配实际任务,而非形态是否“像人”。

关健进一步指出,优艾智合更倾向于使用“移动操作型机器人”这一精准概念。在晶圆厂等复杂工业场景中,优艾智合的机器人已实现24小时连续工作,长期稳定运行。这类机器人需根据不同场景不断演化与适配,形态并非固定不变。

在探讨具身智能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实现路径时,关健分享了优艾智合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的具身智能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他提到,传统移动操作型机器人主要依赖预设指令,而具身智能则强调通过大规模仿真与环境交互训练,使机器人具备自主理解任务、生成控制策略的能力。然而,具身智能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人形形态或全栈架构,而应结合工业实际需求,吸收关键基因,融入现有机器人体系。

谈及优艾智合为何聚焦于半导体、能源等领域,关健表示,这是长期项目迭代与现场验证的结果。在早期创业阶段,优艾智合曾响应过多个行业的非标定制化需求,最终沉淀出半导体晶圆厂等专长场景。

关健还指出,移动操作机器人在晶圆厂等工业场景中带来了深层次的改变。机器人能够实现微米级精准操作,长时间保持稳定,有效减少人工失误导致的误操作,提升产能和良率。机器人集群可通过统一系统高效协作,降低管理成本与错误风险,同时天然规避人类作为污染源的风险。

优艾智合机器人副总裁关健

在“一脑多态”控制架构方面,关健表示,该架构与传统云端模式有所不同,它清晰区分了端侧与边侧。关键任务如急停、安全避障、精度控制等需在机器人本地完成,而协同调度任务则部署在边缘。这种结构使得单一机器人由端控制,机器人集群由边侧调度,实现灵活协同。

关于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在“一脑多态”架构中的作用,关健提到,优艾智合希望借助大模型实现机器人自主生成代码的技术突破,逐步提升其自主决策与任务适配能力。当前,“一脑多态”系统已具备基础理解能力、硬件操作技能和环境感知能力,但仍需引入行业小模型或软件作为经验补丁,协助完成具体任务。华为云的盘古大模型作为底座平台,与“一脑多态”架构无缝衔接,共同构建跨行业、跨场景的智能执行能力。

最后,针对轮式与足式机器人在工业巡检中的关系,关健认为,两者各有其独特适配区间,并非竞争替代关系。轮式机器人适用于铺装良好的厂区地面,表现稳定可靠;而四足机器人则更适合崎岖、非结构化地形,具备显著越障能力。因此,在人工铺装良好的厂区内,轮式机器人仍是主力;而在厂区之外的自然环境中,四足机器人则更具优势。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