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创新浪潮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信息技术引领的旧产业模式动力渐失,已触及其发展极限。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等被视为新一代通用技术的力量尚未稳固落地,导致创新至增长的链路陷入了一段疲软期,新旧动能转换面临挑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创新MBA项目学术主任朱恒源教授指出,新兴产业范式的构建并非单一技术或产品的突破,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创新成果的集合,它需要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并深深嵌入社会结构之中。成功的产业创新,需跨越技术可行性、商业可持续性及社会接受度三重门槛。特别是在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企业家能否开辟新需求领域,成为破解技术相对过剩困局的关键。
朱教授进一步强调,技术领域的“重硬轻软”观念是一种误解,软硬技术的融合才是商业未来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遭遇国际限制,但这些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早已超越了从零到一的初创阶段。中国在从一到一百的应用发展阶段,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技术商业化,满足实际需求。
在全球创新趋势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驱动的产业范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通过快速吸收和应用前沿技术,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然而,随着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范式接近成熟,新的通用技术尚未明确,全球创新进入了探索的“无人区”,经济增长因此放缓。
新产业范式的形成,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原有范式下的产业成果,还需结合新技术的优势,与社会结构高度融合。例如,大型互联网平台在推动新技术扩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连接海量用户和企业,促进了AI、云计算等技术在医疗、教育、商业、工业等领域的深入应用。
在产业范式变迁的十字路口,众多技术创新尝试中,只有少数能最终形成产业闭环。成功的产业创新需通过技术可行性、商业可持续性和社会接受度的三重考验。技术上,创新需针对特定场景达到一定性能标准;商业上,需维持完整的商业循环;社会上,需克服观念障碍,获得广泛接受。
在新兴技术的初期阶段,它们往往面临技术不完善、需求不明确、供应链不成熟和投资意愿不足等问题。产业创新的魅力在于,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最终的广泛应用,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需求的创造。无论是真实需求还是“伪需求”,都需先存在,才能推动创新的商业化循环。例如,具身机器人领域的热门,虽然当前市场需求有限,但展演场景和研发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初步动力。
在范式转换期,相对于已有的社会需求,技术往往是过剩的。因此,产业创新的主要挑战在于为这些尚未找到应用场景的技术创造新需求。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他们通过与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创造并推广新技术产品,最终形成广泛接受的需求。
朱教授指出,软硬技术的结合是智能化产业范式创新的关键。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产品性能,还能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中国在互联网、AI等领域的应用推广,为技术的社会接受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未来的杀手级应用创新奠定了基础。
面对技术封锁的挑战,朱教授认为,中国在从一到一百的需求发展阶段具有显著优势。以AI为例,中国拥有海量应用场景和快速迭代能力,结合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在B端和C端的应用推广,AI技术将更快嵌入社会结构,探索出新的业态和产业。
在新产业范式的探索中,中国企业家能否持续创造新需求,构建大规模市场,形成新一代战略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这一过程不仅考验技术创新,更考验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环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