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圈内,车马费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它伴随着媒体形态的演变,从纸质时代步入数字时代,交付方式也从面对面变成了背后的各种协调。这种费用常被视作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兼职型“劳务关系”,让不少从业者心生感慨。
近期,一位媒体人回顾并整理了过去一年左右未结清的车马费清单,过程颇为曲折。不同于一些同行依赖纸笔记录,他选择使用Excel表格,将每一笔费用的细节都详细记录下来,以防丢失。记录的内容详尽无遗,包括时间、地点、涉及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最终结果,宛如撰写一篇深度报道。
在处理这些费用的过程中,他采取了近乎“反讽”的态度,将市场中的世俗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关键的是结果:“给了”则一切了断,双方可以断绝联系;“没给”则纠缠不休,仿佛成了无法摆脱的羁绊。
圈内流传着“表面笑嘻嘻,背后抱怨连连”的现象,不少人对拖欠车马费的行为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有人甚至将对方列入黑名单,但除了发泄情绪,似乎并无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位媒体人在逐一联系欠款方时,发现不少人仿佛“人间蒸发”,朋友圈虽然可见,但设置了时间限制,让人无法追踪到他们的最新动态。
面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将这些费用视为“失踪”的坏账,如同企业面临的坏账一样,接受损失,不再纠结。他开玩笑说,这就像是买彩票,中了是意外之喜,不中也在预料之中。第二种方法则更为复杂,需要联系欠款方的同事,逐一询问。但这样做可能会打扰到无辜的人,且效率不高,如同大海捞针。
他猜测,有些人可能使用小号添加好友,离职后便不再登录,导致无法联系。媒体圈的风气问题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担心因讨要车马费而得罪人。但实际上,这些费用与欠款方个人并无直接关系,更像是公司之间的财务问题。
这位媒体人还提出,未来活动邀请能否避免让兼职人员负责,而是让真正热爱并致力于汽车公关行业的人来承担这一职责。他认为,这个行业门槛不低,不应轻易尝试。关于车马费的责任归属,行业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主机厂早已付款,是代理公司财务状况不佳导致拖欠;也有人认为主机厂迟迟不付款,导致代理公司无力垫资。
一位资深行业人士根据多年经验指出,某些代理公司和主机厂应被提防,因为长时间拖欠的不仅是车马费,还可能涉及更大额的广告费用。他呼吁,媒体发展到今天,“车马费”这一称呼应予以改变,以更贴切、直白的词汇替代,如“牛马费”或“稿费”,以体现对内容创作者的尊重。
他建议,未来活动应提供信息点而非通稿,让媒体人能够基于这些信息点创作原创内容,从而更合理地获得报酬。最后,他再次呼吁欠款方不要拖延太久,不要让媒体人陷入无尽的等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