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板块的强势反弹在今年金融市场中尤为引人注目。数据显示,截至8月4日,中证医药指数年内涨幅超过13%,其中创新药领域更是大放异彩,东方财富-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超过59%。这一波上涨行情不仅带动了医药板块的整体复苏,也让众多医药主题基金重获新生,中欧医疗健康基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欧医疗健康基金近一年来的表现尤为突出,阶段涨幅高达34.71%,年内涨幅也达到了25.45%。与之相对,同期同类基金的平均涨幅仅为14%,沪深300指数的涨幅更是只有3.45%。中欧医疗健康基金的强劲表现,无疑为投资者带来了显著的回报。
从规模上看,中欧医疗健康基金在经历连续9个季度的下滑后,终于在二季度末实现了止跌回升,期末净资产为156.38亿元,与一季度末的156.13亿元相比略有增长。尽管与巅峰时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一变化无疑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中欧基金的权益类产品整体表现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中欧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规模已从2021年的巅峰时期缩水超过1700亿元,股票型基金规模同样大幅下滑,从最高峰的477.96亿元降至今年二季度的256.34亿元。中欧基金的权益类产品整体缩水超过1900亿元,这一数字令人咋舌。
中欧基金成立于2006年,由意大利隆巴达和皮埃蒙特银行、国都证券和平顶山煤业集团共同发起。在成立初期,中欧基金因对A股市场不熟悉而错失牛市机遇,规模难以扩大。然而,在2008年迎来管理层“大换血”后,中欧基金逐渐走向快速发展之路。刘建平等行业资深人士的加盟,为中欧基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在刘建平的带领下,中欧基金招揽了一批优秀人才,包括周蔚文、葛兰等明星基金经理。这些人才的加入,使得中欧基金的权益类产品规模迅速攀升,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然而,自2021年“基金抱团”瓦解后,中欧基金旗下的多只基金产品开始业绩下滑,权益类业务也因此饱受市场诟病。
尽管权益类业务遭遇困境,但中欧基金的整体规模仍在持续增长。截至7月22日,中欧基金的整体规模已达到6160亿元,与2021年权益类业务巅峰时期相比增长超过400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等固收类产品的推动。
中欧基金近年来明显加大了对固收类业务的投入力度,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了一批固收类明星基金经理加入。这些人才的加入使得中欧基金的固收类产品表现优秀,成为规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然而,这种“重固收、轻权益”的发展趋势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对于中欧基金而言,权益类业务才是其根本所在。尽管固收类业务的发展带来了规模的增长,但这种增长难以弥补权益类业务下滑带来的损失。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率远高于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因此权益类业务的下滑对中欧基金的利润端造成了不利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重固收、轻权益”的发展策略还可能导致核心基金经理的流失。今年年初中欧基金老将曹名长的离任便是一个警示。曹名长曾两度摘获金牛奖基金经理个人奖项,其管理的产品也屡获殊荣。他的离任无疑为中欧基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中欧基金需要正视权益类业务下滑带来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只有保持权益类业务的稳定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