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一个关于智能体未来的蓝图正逐渐清晰。近日,在备受瞩目的ISC·AI大会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分享了关于AI智能体发展的深刻洞察,描绘了一幅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以智能化AI AGENT重构网络乃至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壮丽画卷。
回溯至2023年8月,首届生成式AI爆发后的ISC大会,彼时,业界对于生成式AI的看法尚充满不确定性。而周鸿祎,这位被誉为“红衣大叔”的科技领袖,却已坚定宣布“拥抱AI”,并提出“人工智能不是泡沫,是下一场工业革命”的论断。短时间内,360自研通用大模型“360智脑”横空出世,为360在国内AI产业中抢占了先机。
时光荏苒,转眼两年过去,当行业仍在“去幻觉”,专注于对话体验的提升时,周鸿祎已敏锐地洞察到AI AGENT的巨大潜力。他手持蜂群化的纳米智能体,站在了AGENT潮流的最前沿,引领着行业的变革。
在ISC·AI大会上,周鸿祎详细阐述了智能体从L1到L4的演进历程。L1级别的智能体,如GPTs,本质上是聊天工具,擅长提供建议或情感陪伴,属于“玩具级”。而L2级别的智能体,虽已从“玩具”进化为“工具”,但仍需人类设置流程,AI执行任务,人类通过操作工具提高生产效率。L3级别的智能体,已能实现自主规划并完成任务,如同拥有专业特长的员工。然而,面对跨领域复杂问题时,它们仍因缺乏协同规划能力而陷入瓶颈。
而L4级别的智能体,以纳米AI为代表,实现了“多智能体蜂群协作”。多个专家级智能体可像搭积木一样灵活组队,多层嵌套,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复杂任务。纳米AI能够连续执行1000步的复杂任务,任务成功率高达95.4%,其性能之强大,令人瞩目。
在周鸿祎看来,智能体的未来发展,必然是平台化的。少数L4级别的智能体将协调大量专家级的L3智能体完成工作。借助纳米AI首创的“多智能体蜂群协作空间”,智能体之间的记忆得以共享,有效规避了“协同困境”。从任务规划、协同执行,到后续自我迭代,都能在平台上统一完成。
目前,该平台已汇聚超过5万个L3智能体,普通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即可搭建自己的“Manus”。在蜂群框架下,这些L3智能体可组成步调一致、目标一致的L4团队,完成诸如“一句话生成10分钟电影级大片”的超长复杂任务,效率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AI技术深入各行各业的背景下,网络安全领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专业的网络安全专家短缺,且培养周期长,成长难度大。而黑客则可通过AI训练“智能体黑客”,进行自动化攻击,其能力呈指数级上涨。面对这一挑战,360推出了安全智能体,以安全大模型为核心,具备工具调用、流程执行等实际能力,可完整复刻高级专家的分析、决策与实操能力。
然而,智能体的部署并非“万事大吉”。在工业控制、政务决策等场景,智能体的幻觉可能导致设备误操作或政策偏差。为此,360采取了动态RAG增强和CoVE验证链等方法,确保智能体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如今,360的L4级“专家”智能体已覆盖多个垂直领域,协同任务错误率大幅下降。用户像“BOSS直聘”一样调配5万+智能体,跨公司组队形成专属协作小队,已成为现实。而周鸿祎预言的“智能体时代”,正加速向我们走来。在这个时代,人类将学会与智能体协作,成为超级个体,而大量使用智能体的公司也将成为超级组织,共同重塑经济的形态和运营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