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聚焦于上海,这座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城市,如何通过全民抗战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毛泽东曾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全民动员是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上海,这种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各界群众团结一心,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侮。
让我们将视线投向1937年的淞沪会战。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同济大学吴淞校园不幸沦为焦土。然而,这并没有击垮同济大学师生们的意志。他们毅然踏上了“学术长征”,历经六次迁校,跨越九个省份,行程超过万公里,最终在四川李庄找到了新的学术栖息地。
在这段艰难的迁徙历程中,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故事尤为感人。1941年,他携妻子叶毓芬来到四川李庄,成为同济大学生物系的一员。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依然坚持学术研究。为了继续研究,夫妻俩不惜倾尽所有,借来六万五大洋购买了一台旧的德国二手显微镜。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童第周利用这台简陋的显微镜,首次揭示了胚胎表皮纤毛的运动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学界引起了轰动,连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访华时都为之惊叹,称这是科学史上的奇迹。当被问及为何放弃国外优越的实验环境,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时,童第周坚定地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
童第周的故事只是上海抗战全景中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无数像童第周这样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共同书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篇章。他们的精神力量,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