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备受瞩目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前夕,傅利叶智能公司正式揭晓了其全新力作——全尺寸人形护理机器人Care-bot GR-3。这款机器人以其独特的交互陪伴功能和“可触摸”特性,在众多聚焦于“工程大模型”和“仿真训练”的技术浪潮中独树一帜,引发了业界对于技术路径与实际应用逻辑的深入探讨。
面对业界对于傅利叶此举的种种疑问,该公司创始人兼CEO顾捷在发布会后接受了包括蓝鲸科技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详细阐述了公司的战略意图。傅利叶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域深耕,尤其在医疗康复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从上肢康复机器人到外骨骼机器人,傅利叶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国数千家医疗机构。因此,当GR-3以全新的交互陪伴定位亮相时,业界对其战略调整充满了好奇。
顾捷解释,GR-3的推出并非简单的跨界尝试,而是傅利叶在康复领域多年积累的自然延伸。他强调,GR-3有望在康复机构或社区环境中,与公司原有的康复产品线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从患者导诊接待、健康知识宣讲,到认知互动训练、运动辅助,GR-3将覆盖康复服务的多个环节,旨在解决现有康复服务链中交互环节的不足,提升服务的连续性和体验感。
对于GR-3的全尺寸人形设计,业界也展开了热烈讨论。傅利叶产品设计总监钟正杰表示,公司的重点在于提升机器人的“交互”能力,而非特定形态。他解释,虽然GR-3采用了人形设计,但这并不意味着交互陪伴功能必须依赖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钟正杰还指出,当前机器人行业的热门技术方向,如“工程大模型”和“仿真训练”,与傅利叶专注的交互能力并不冲突,都是服务于“技术赋能”这一根本目标。
尽管傅利叶对GR-3寄予厚望,但顾捷坦言,从技术突破到社会广泛接受并最终实现大规模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的突破是首要难题,特别是如何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使其能在复杂多变的真实环境中自主决策。顾捷举例说,真正的自然交互需要机器人具备能动性,如感知用户情绪低落时,能够自行决策如何做出恰当反应。
除了技术挑战,场景适配也是一大难题。GR-3虽然锚定了家庭、康复机构等多个潜在落地场景,但不同环境的需求差异巨大。对此,傅利叶的策略是聚焦于核心能力的打磨,优先确保机器人在选定场景中完成基础任务的稳定性,如送水或简单家务等,再逐步拓展功能边界。顾捷表示,这些“未来可能成为刚需”的功能是机器人价值的所在。
更为复杂的是社会接受度和行业规范的缺失。顾捷认为,机器人的普及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迭代。为了加速这一过程,傅利叶正采取务实路径,优先渗透B端场景,如社区康复中心、医院等相对标准化的环境,为未来可能的家庭应用积累经验、验证技术并收集数据。
顾捷还观察到,随着更多人才和资金涌入机器人领域,整个行业的生态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市场上已有的各类机器人产品已经对大量用户进行了“科普”,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利用机器人解决职场或生活中的具体痛点。他表示,傅利叶将聚焦于开发具有最大通用性的产品,选择人形机器人平台正是基于其能满足多场景需求的潜力。
在GR-3的商业化路径上,傅利叶强调灵活适配场景的本质需求是核心。顾捷认为,当机器人能够有效解决真实场景中的具体问题,其市场认可度自然会随之提升。他透露,傅利叶正在积极与潜在客户沟通,展示GR-3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价值,以期加速其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