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朗智能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通,自学生时代起就对机器人充满了热爱。作为理工男的典型代表,他经常回忆起自己在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时光,那时的他白天刻苦学习,晚上则在实验室中全身心投入项目,累了就直接在地上铺张垫子休息。谈及创业初衷,李通坦言:“就是因为好玩,市场上还没有这样的机器人公司。”
转眼间,擎朗智能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李通的经历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场景,从当年提着箱子逐个公司推销,到如今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超过600个城市及地区累计部署超过10万台,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成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作为穿越服务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时代的代表,李通对行业起伏的态度显得尤为淡定。他并不迷信于某个特定场景,而是坚持“先垂类再全才”的发展法则,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在他看来,以每月仅相当于人力成本1/3到1/2的费用租用机器人,这样的选择对于任何企业或个人来说都极具吸引力。15年的市场经验告诉他,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商业化落地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擎朗智能的展台上热闹非凡。李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身边的机器人各司其职:左侧的轮式机器人XMAN-R1正在展示医院场景下的分拣能力,舞台中央的XMAN-F1则在进行自我介绍,而右侧的机器人爆米花场景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展台上不仅有轮式、双足类通用人形机器人,还有递送类、清洁类等专用服务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共同构成了李通眼中未来世界的景象——通用与专用机器人携手合作。
当被问及今年擎朗智能在WRC上带来的新产品时,李通自豪地介绍了XMAN系列类人机器人,包括双足类人形和轮式类人形两款型号,它们分别适用于医院、餐厅等多种服务场景。李通表示,擎朗智能的目标是在这些垂类场景中快速商业化,这也是公司近两年来的奋斗目标。
谈及穿越两个机器人时代的感受,李通表示,整个机器人行业经历了多次波峰波谷的波动。他认为,今年机器人行业再次成为热点,但大家应保持平常心,因为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需要持续投入的过程。对于市场留给企业找落地场景的时间,李通认为,企业从一开始就应明确其技术研发是为市场服务的,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如果企业不为市场服务,那么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在被问及行业走向通用人形机器人的路径时,李通表示,先实现岗位化的垂类机器人,再不断向全才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全通用。他认为,虽然通用机器人进入家庭还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一些岗位化的垂类通用机器人可能会更快实现这一目标。
对于哪个场景会走得最快的问题,李通认为,无论是工业、服务还是医疗场景都有潜力,关键在于这些场景中是否有一些相对简单的岗位是当前技术能够实现的。在订单量增长方面,李通表示,今年擎朗智能的订单量增长迅速,特别是海外市场至少有50%的增长。在海外市场商业化落地时,公司采用雇佣制模式,即客户租用机器人,其价格相当于当地人力成本的1/2到1/3,这样的性价比使得大规模使用机器人成为划算的选择。
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李通相信机器人的成本将不断下降。他指出,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能接受的价格也高,因此会有一个剪刀差效应。当机器人的成本不断下降,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时,最终会达到一个拐点,这时大规模落地机器人将成为可能。
对于仍有人认为做机器人是骗子的观点,李通表示理解但也感到无奈。他认为,虽然有些机器人目前还不能完全落地或达到人们的期望,但科技创新是需要时间不断提升的。他呼吁大家给予机器人行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