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首日,傲鲨智能的展位前人头攒动,成为了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同于其他展位,傲鲨智能的区域实行了严格的限流措施,参观者需排队等候方可进入,这一景象无疑彰显了其展品的独特魅力。
之所以吸引如此众多的目光,原因在于傲鲨智能提供的体验机会极为难得。展位上,参观者不仅能够亲眼目睹,更能亲身体验到外骨骼机器人的魅力。无论是跑步、举重还是登山,傲鲨智能都准备了充足的设备,让参观者能够全方位感受外骨骼带来的改变。这种直观且真切的体验,正是外骨骼产品与人深度绑定的特性所决定的。
外骨骼,作为一种穿戴式设备,它与人体的结合紧密无间。通过机械结构与人体关节的贴合,以及电机驱动和智能算法的加持,外骨骼能够直接为人体动作提供助力,实现减负或耐力增强的效果。穿上外骨骼,人们能够走得更稳、抬得更轻、行得更远,这种即时的效果反馈,让体验变得异常生动。
事实上,在傲鲨智能通过《流浪地球2》这一科幻大片成功“破圈”之前,外骨骼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相对陌生。影片中,救援队员所穿戴的“机甲”并非虚构,而是傲鲨智能已实现产品落地的工业级外骨骼。这一“科幻照进现实”的壮举,不仅让外骨骼概念首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更为傲鲨智能积累了宝贵的品牌认知。
自2019年获得明势创投、险峰长青等机构的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以来,傲鲨智能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一直颇为亮眼。截至2025年5月,公司已累计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涵盖了九合创投、英诺天使、国仪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2024年7月的A+轮融资与2025年5月的B轮融资间隔仅10个月,这充分显示了资本市场对傲鲨智能消费级外骨骼赛道的强烈看好。
这些资金被傲鲨智能投入到了消费级外骨骼产品线的拓展与核心技术升级之中,推动了外骨骼从工业场景向民用市场的渗透。在本次展会上,傲鲨智能带来了其首款消费级动力外骨骼“VIATRIX”,这也是公司阶段性成果的展示。
“VIATRIX”在拉丁语中意为旅行者,傲鲨智能创始人、董事长徐振华在采访中介绍称,外骨骼产品的核心始终在于服务于人。无论是工业场景的减负增效,还是消费场景的运动增程,外骨骼的作用都是放大人体能力而非替代动作。这种“为人赋能、随人而动”的特性,使得每个普通人都能快速上手体验,无需专业知识也能立即感受到“力量变轻松了”“走路没那么累了”的切实变化。
在谈到本次展会带来的产品亮点时,徐振华表示,傲鲨智能带来了两个系列产品:一个是Fit系列工业化产品,主要用于特种工业领域,帮助完成搬运或托举重物等任务;另一个是全新消费端外骨骼VIATRIX系列,设计小巧轻便,价格亲民,可以进入普通家庭,为户外徒步、跑步、登山等运动提供助力。
对于普通消费者如何感知外骨骼的产品力,徐振华指出,对于户外健身或徒步爱好者来说,傲鲨智能的设备具备阻抗功能等多个实用功能。例如,设备中的阻抗功能可以让都市白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通过夜跑等运动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燃烧更多卡路里。
与两年前《流浪地球2》热映时期相比,傲鲨智能在软硬件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升级。徐振华表示,软件方面的突破主要来自全新研制的AI神经网络软件,这使得外骨骼能够模拟和学习人的常规步态,了解行走规律和特点后再给予相应的助力,整个助力过程更加柔顺、高效。而在硬件方面,公司通过软件提升删除了不必要的传感器,减轻了设备重量和降低了成本,并开发了高效电机,使得新品更轻、更小、更便宜。
谈到外骨骼形态机器人的爆发场景,徐振华认为更多来自民用端。因为C端户外人群的用户基数庞大,且民用产品的低成本化、应用性以及整体设备服务场景的明确性都更便于普及。傲鲨智能的目标是让外骨骼机器人成为一类民用产品,像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徐振华还强调,外骨骼机器人并不存在“标准答案”。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因此外骨骼的设计也需要因人而异。无论是保护膝盖、增强大腿肌肉力量还是给手腕提供支持,外骨骼的技术都是基于人机共融的理念,通过软件、AI对人体运动进行识别,并通过电机进行阻抗助力输出。这种底层逻辑的互通性,使得外骨骼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