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专业,这一昔日顶着“无冕之王”光环、吸引无数青年投身其中的学科领域,如今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闻写作机器人以惊人的速度生成稿件、虚拟主播精准播报新闻以及算法推送塑造的信息茧房,正深刻改变着传统新闻教育的面貌,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教育变革正悄然进行。
面对AI大模型的强势崛起,新闻传播教育该如何破局?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和传播者的背景下,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向又该如何调整?带着这些疑问,近日,我们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
王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以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谈及近年来新闻传播专业的招生趋势,王峰院长表示,尽管曾一度呈现下滑态势,但今年的招生情况却出现了转机。行业变革带来的焦虑、技术冲击引发的迷茫以及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曾让不少考生和家长对新闻传播专业望而却步。然而,今年报考人数却较为踊跃,实际招生人数比原计划增加了10%以上,这无疑为专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王峰进一步分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招生情况良好,这可能与短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而大数据与新闻双学位专业,尽管招生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理科背景且对新闻感兴趣,但凭借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已毕业的两届学生去向尚可,学院仍坚持这一探索方向。
针对知名网络大V张雪峰关于新闻学的言论,王峰表示,社会舆论可能夸大了其对学生选择的影响。行业内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其言论言过其实,有妖魔化新闻行业的倾向,但也有人认同其揭示了一些现实问题。然而,无论外界声音如何,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应积极应对。
在人工智能席卷而来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媒介形态的变化导致新闻传播方式、用人机制和传播环节发生巨大改变。从报纸、收音机到电视,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媒介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未来或将向AI眼镜等贴身化、轻量化方向发展。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新闻传播专业也在不断迭代以适应这些变化。
王峰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新时代的基础设施,新闻传播学科与人工智能的关联性强,拥抱新技术的可能性高。只要避免意识形态和伦理错误,可以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文科专业不必过于悲观。度过适应期后,新闻传播专业将焕发新面貌,展现出巨大潜力。
面对这一变革,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一方面,学院以“AI基础+专业融合”的路径赋能专业体系整体升级,让学生充分掌握AI技术,并通过实训工作坊等形式促进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学院致力于建设在游戏领域的能力,发力虚实相间领域,培养虚拟现实方向的新闻人才,以期在未来行业变化中占据先机。
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方面,王峰院长介绍,学院正抓住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计划将50%的课程进行改造以适应新时代需求。其中,《大语言模型与创意写作》课程颇具代表性。该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小说创作,从前期的构思到后期的修改全程覆盖。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不仅打消了对人工智能的恐惧,还大大增强了写作信心。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学院还与大模型公司合作研发了课程智能助手。这一助手能够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及时反馈,调用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元材料,实现资源的有效调度。24小时在线的课程智能助手解放了老师,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课程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结合对游戏行业发展的判断,王峰院长表示,传媒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今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导的游戏与数字文创研究生项目正式开始招生。这一专业由传播学院、设计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共同建设、联合培养,旨在培养兼具AI技术敏感度与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王峰强调,专业建设要有前瞻性。未来媒介或将以AI眼镜为标志的虚拟现实为主流形态。在此背景下,游戏将成为最大的媒介。因此,学院正积极适应这一逻辑,一方面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另一方面进行内容创作。他设想,基于游戏特色的人才培养将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谈及AI是否会取代记者编辑时,王峰表示,目前AI只能承担低端工作,相当于学徒工。在岗记者和编辑不必过度焦虑。高端人才在未来将更稀缺且不易被取代,甚至可能获得更高薪资;而低端人才的工作则容易被部分替代,面临薪水降低和人才流失的问题。然而,在突发新闻报道和短视频平台上,传媒人的价值依然无可替代。
王峰指出,在突发新闻报道中,AI可以快速整理信息,但唯有传媒人能判断哪些细节最触动人心。在短视频平台上,算法推荐决定了内容的流向,但唯有优质的内容创作者能突破流量茧房、传递真正的价值。因此,在技术中注入人文关怀、用深度思考挖掘数据背后的社会脉动、用创意为冰冷的代码赋予温度,是机器无法做到的。
对于智能时代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升级方向,王峰认为,新文科应升级为智能文科,所有文科都应找到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新方法。数据新闻已成为新时代的标配。新闻人才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数据的解读者、社会问题的视觉化表达者。记者角色需要转变与提升能力,以适应媒介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