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先生在一家二手车交易平台上,以17.82万元的价格成功竞拍了一辆二手新能源汽车。然而,当他满心欢喜地提车回家时,却意外发现这辆车并未配备电池,而是需要额外支付每月1560元的电池租赁费用,若想要买断电池,还需再支付10万元的高额费用。
姚先生表示,他通过平台与卖家王女士签订了购车合同,并支付了8.91万元的车款以及1.2万余元的服务费等费用给平台。但在收到车辆后,他才得知这一令人不悦的真相。姚先生认为,平台在交易前未对此关键信息进行核实和告知,导致他基于重大误解而签订了合同,因此他要求撤销合同,并退还购车款和服务费。
面对姚先生的诉求,卖家王女士回应称,她已在售车时向平台明确告知了车辆电池为租赁状态,并未隐瞒这一信息。而平台运营方,即某汽车服务公司,则表示单独标明电池状态并非行业惯例,且姚先生在购车时未能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应自行承担责任。
经过朝阳法院的审理查明,王女士在委托平台售车时,确实向评估师说明了车辆电池是租赁状态,评估师在检测报告上也做了相应勾选。然而,这一关键信息在网页上的检测报告中并未得到呈现。法院认为,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对车辆的性能、续航和安全等关键指标具有决定性影响,平台作为居间方,应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督促卖家提供交易信息并进行审查,同时如实展示这些信息。
鉴于姚先生在交易时对于这一影响车辆价格的重要信息产生了重大误解,法院最终判决撤销二手车买卖合同。王女士需向姚先生退还购车款,姚先生则需将车辆返还。同时,平台也需向姚先生退还服务费,并赔偿车辆运输费。
此案的判决结果也为消费者和平台商家敲响了警钟。法官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二手新能源汽车时,应务必详细了解车辆信息,特别是电池的属性和健康情况等。如有疑问,应在下单前及时与卖家或商家进行沟通,以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纠纷。同时,平台商家作为居间方,也应尽到必要的提醒义务,督促卖家提供全面的交易信息,并认真审查、如实展示车辆的关键信息,如电池状态、事故情况、维修部位等。
对于二手车交易平台而言,此次事件也提醒他们需要加强信息审核和展示机制,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取到完整、准确的车辆信息,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姚先生的这一经历,无疑为众多二手车购买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训,即在购车前务必做好充分的调查和了解,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