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软件界的新星Figma近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成功挂牌上市。首日表现令人瞠目结舌,发行价定为每股33美元,开盘即飙升至85美元,几乎是发行价的两倍。首日收盘更是达到115.50美元,涨幅接近250%,市值一举突破660亿美元大关,创造了近30年来同等规模美股IPO的最大单日涨幅新纪录。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短线资金的获利离场,Figma的股价在接下来的交易日里出现了回调。目前,其股价已跌至每股79美元附近,较峰值下跌约44%,市值也缩水至约380亿美元。尽管如此,路透社分析认为,此次回调更多是对市场过热情绪的修正,而非投资者对Figma业务前景的悲观预期。
Figma的上市无疑给近年来低迷的美股科技IPO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自202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二级市场波动的影响,美国科技初创公司的上市窗口几乎关闭,IPO数量和规模大幅减少。而Figma此次成功募资12.2亿美元,成为2025年以来美股第四大IPO,也是今年美股市场最耀眼的科技股首发案例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对高增长企业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像Figma这样处于“AI与SaaS融合”风口的企业。
Figma的成功离不开其创始人迪伦·菲尔德的坚持和远见。菲尔德在年仅19岁时便辍学创业,与大学助教埃文·华莱士共同开发出了Figma这款云端设计工具。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行业空白,致力于让任何人都能在浏览器里进行设计创作。经过多年的努力,Figma已经成长为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用户的行业巨头,不仅吸引了大量专业设计师,还吸引了众多非设计背景的产品经理和工程师。
菲尔德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Figma早期,他曾试图向投资人证明“浏览器里的Photoshop”的可行性,但遭遇了投资人的质疑。然而,菲尔德并没有放弃,而是转向了实时协作的设计工具这一方向,这一转变也吸引了Index Ventures等风投的注意。此后,Figma迅速拿到了种子轮融资,并在硅谷组建了团队。通过向团队和企业用户收取订阅费,Figma实现了高速增长,估值也一路攀升。
Figma的崛起引起了设计软件巨头Adobe的警觉。早在Figma估值尚低时,Adobe就已将其视为竞争对手,并推出了类似的产品进行回应。面对Figma的强劲势头,Adobe甚至提出了收购邀请。然而,菲尔德却果断拒绝了Adobe的示好,坚持要做自己的Figma。尽管后来Adobe再次提出了高达20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但由于监管阻碍,这场收购最终未能成行。
Figma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它抓住了设计领域长期被忽视的痛点——协作和效率。传统设计软件大多需要本地安装、单机运行,协作时需反复传输文件,版本管理繁琐。而Figma则采用了云端SaaS+实时协作的模式,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或轻量客户端即可使用Figma进行界面设计、原型制作等工作,多人可以同时编辑同一文件,所有改动自动同步。这种创新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降低了协作成本。
在盈利模式上,Figma采用了“增值免费”策略。个人用户和小团队可以免费使用Figma的基本功能,这帮助Figma在早期迅速积累起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对于有更高协作需求的团队和企业客户,Figma则提供专业版和企业版订阅服务,按用户席位收取月费或年费,并提供诸如版本控制、权限管理、更大存储空间等增强功能。这一策略使得Figma在保持用户粘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商业转化。
然而,在Figma的招股书中,“AI”一词频繁出现,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尽管Figma在上市故事中大肆宣扬AI赋能带来的机遇,但同时也向投资者详细披露了AI可能引发的种种风险。这反映了Figma在All in AI战略下对不确定性的理性审视。Figma对AI相关风险的担忧主要集中在模型依赖风险、数据与内容合规风险以及AI同质化竞争风险等方面。
尽管如此,Figma仍然坚信AI将为设计工具带来革命性的变革。通过不断引入生成式AI能力,Figma已经推出了涵盖设计、头脑风暴和办公汇报的完整产品线,试图构建“从想法到原型”的端到端AI驱动设计平台。未来,Figma将继续在AI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期在设计工具领域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