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创作的浩瀚星空中,独立创作者们常常面临一个古老的难题:缺乏资金与展示实力的作品之间的循环困境。特别是在日本,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以来,电影行业的预算普遍缩水,小型电影的预算如今徘徊在约30万美元左右,这对于初出茅庐的电影人来说,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然而,在这困境之中,一股新兴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人工智能(AI)。对于那些怀揣梦想却苦于资源匮乏的独立创作者而言,AI似乎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尽管当前的AI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诸如分镜角度等关键功能仍在开发中,但许多创作者已经开始重新拾起那些被尘封的剧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借助AI的力量,将这些故事搬上大银幕。
当然,AI的兴起也伴随着一系列尖锐的争议。一些艺术家担忧,AI一键生成的“吉卜力”风格漫画,无异于对创作风格的直接剽窃;演员们则害怕自己的声音和形象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使用;而特效师、灯光师等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士,也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AI所取代。然而,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AI本身,而在于如何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如何确保AI的使用过程遵循伦理规范。
在电影的世界里,人类的选择和创意始终是无可替代的。观众能够轻易分辨出那些敷衍了事的AI作品,与那些巧妙融合AI技术的创意佳作。当AI作为工具,用于提升电影的原创性和表现力时,它能够激发灵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然而,那些依赖纸张、胶带和拍摄技巧的模拟特效,至今仍深受观众喜爱,正如日本特摄作品的经久不衰所证明的那样。
以大神田理树为例,他正在制作一部“AI部分参与”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服装、布景、道具等视觉元素均由数字艺术家手工绘制,并逐一导入电脑。当演员在实景中坐下时,AI会识别这一物体,并将其替换为预设的手绘形象。整个过程既不涉及任何形式的盗用,也充分保留了演员、工作人员与音乐人的核心作用。大神田理树表示,他计划拍摄一部以日本平安时代为背景的时代剧,但传统的筹资方式几乎不可能让他筹集到高达10亿日元的预算。然而,有了AI的帮助,他或许能够实现这一梦想。
对于那些渴望拍摄科幻、奇幻题材的低预算创作者来说,AI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在创作者的脑海中,总是充满了无数天马行空的故事,而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资源。AI技术的引入,使得创作周期大大缩短,甚至可以达到传统拍摄方式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更多的创意和故事有机会被搬上大银幕,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