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度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联重科作为全球装备制造行业的佼佼者,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展示了其在智能制造和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最新进展。本届大会以“智慧升级机器人,具身智能再突破”为核心议题,吸引了全球顶尖的智慧和技术力量。
中联重科在大会上分享了其关于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践,展示了从“环境适应型机器人”向“机器人适应环境”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中联重科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全新视角。
在大会主论坛的三个篇章——“产业发展、创新应用、技术融合”中,中联重科中科云谷总经理曾光发表了主题演讲,指出中联重科是工程机械行业中最早应用机器人技术的企业之一。早在2006年,中联重科的起重机械工厂便引入了可编程工业机械臂,开启了自动化生产的新篇章。
曾光详细介绍了中联重科的智能制造体系,数千个机器人在工厂中协同工作,如同一个交响乐团,每个机器人都能根据生产需求灵活调整任务,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重型装备超大规模敏捷制造。这一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显著增强了制造的灵活性。
中联重科在2024年开始探索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并成功研制了三款人形机器人,包括两款轮式和一款双足版本。这些机器人已在工厂的机加、物流、装配、质检等环节展开试点,展现了强大的应用潜力。
在物流环节,人形机器人能够高效搬运物料,为装配环节提供上下料服务,同时进行组装及零部件预装配。在质检环节,它们则利用自带的视觉系统和专业质检设备,对零部件进行精确检测。这一创新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质量,还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
为了支持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中联重科还建设了拥有近百个工位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并打造了中科云谷具身智能平台。该平台包括云端超脑、大小脑端到端算法模型,以及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训练、测评、推理部署的整套工具链,确保了机器人的持续进化和高效运转。
曾光在演讲中还描绘了中联重科对未来工厂的构想:通过软硬件的协同进化,形成新的生产模式,实现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的集群协同作业。这一模式将从当前的多品种、小批量敏捷制造,进一步进化为单件个性化定制,打造出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的新型智能工厂。
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并非简单地将人工操作转换为机器人执行。这一变革需要对制造工艺和管理体系进行全面优化,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之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协同共进,共同推动制造业质量提升、效率增强、成本降低和库存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