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的一则争议事件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涉及准车主对于购车付款流程的不满。一位订购了小米SU7 Ultra的准车主,在车辆尚未到店的情况下,突然接到小米方面的通知,要求提前支付尾款。
据这位车主透露,在购车初期与小米工作人员的沟通中,对方明确表示可以在车辆到店前1天支付尾款。然而,临近提车,车主却收到通知要求提前全额付款,否则可能影响提车进度。车主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在车辆未到店、未完成验车的情况下要求提前付款,是将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车主指出,购车合同中并未约定需提前全款支付,且验车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提前付款意味着要承担车辆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小米单方面变更付款流程既不符合最初约定,也缺乏合理依据。在多次与小米方面沟通无果后,车主一度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
小米方面对此解释称,政策调整是为了确认客户的提车意向,因为此前有车主在生产完成后却未能提车,给公司造成了较大损失。因此,小米需要通过提前付款来筛选真实的购车需求。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得到车主的认可,他认为这种风险本应由企业承担,不应通过强制提前付款的方式转移给消费者。
在双方僵持期间,车主多次与小米就此事进行沟通,但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解决。车主还透露,小米方面曾一度撤回尾款支付通知,车辆状态显示为“暂缓生产”,但随后又突然告知车辆已到店,并重新下发付款通知要求他前往提车。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进一步加剧了车主的不满情绪。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小米方面主动联系该车主,表示愿意登门道歉。三名小米工作人员随后与车主进行了当面沟通,就付款流程争议表达了歉意。在沟通中,车主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诉求,要求小米公司正视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流程问题,对付款政策变更的合理性进行内部核查,并将沟通内容如实反馈至公司高层,由管理层介入制定合理解决方案。
同时,车主还要求小米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恢复原本约定的“验车后付款”流程。他认为,此次维权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权益,更是希望推动企业规范消费流程,避免其他车主遭遇类似问题。然而,截至目前,双方尚未就具体解决方案达成一致。
有知情人士透露,小米要求提前支付尾款主要是为了防范订单取消风险,避免车辆生产后出现用户弃订导致的库存压力。在与车主的沟通中,小米相关工作人员也透露了公司需要通过提前付款来确认用户真实的提车意向,以减少无效生产带来的损失。
然而,小米汽车在购车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却引发了争议。协议中“小米有权随时通知支付尾款,7日内未付则定金不退”的条款,单方面赋予了小米绝对的主动权,却未对等约定交付时间与违约责任。这实质上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排除了验车权等核心权利,或符合《民法典》中“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该车主曝光此事后,有不少小米汽车准车主也晒出了与工作人员的沟通记录,表示自己同样遭遇了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的情况。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不满情绪,并引发了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