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MIT突破!6纳米超薄光学器件,以硫化溴化铬改写光操控新篇章

   时间:2025-08-14 11:19:0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纳米光子学的探索之旅中,科学家们一直在追求如何更精准地操控光的传播,尤其是在微纳尺度上。这一领域长期依赖于硅、氮化硅和二氧化钛等传统材料,这些材料通过复杂的结构设计,如波导、谐振器和光子晶体,实现了对光的传导和局域限制。光子晶体,作为人工微结构的典范,其调控光的机制与半导体晶体控制电子运动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这些传统材料并非完美无缺。它们的折射率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它们与光的相互作用强度有限,限制了光场局域化的极限水平,也阻碍了光学器件的进一步微型化。这些材料的光学特性一旦制备完成便基本固定,难以实现光学性能的灵活重构。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带来了一项纳米光子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他们成功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纳米光子学平台技术,能够在十亿分之一米的尺度上操控光,打破了现代光学的性能极限。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超紧凑光学器件的研发,这些器件不仅体积微小、能效高,还能在不同光模式间灵活切换,满足了光学器件微型化和性能提升的双重需求。

这项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得益于硫化溴化铬(CrSBr)这一量子材料的发现。CrSBr是一种罕见的层状量子材料,兼具磁序性和强光学响应特性。其独特的光学性能源于激子——当材料吸收光子后,受激电子与带正电的“空穴”结合形成的中性准粒子。在CrSBr中,激子不仅主导着光学响应,还对磁场高度敏感,这使得外部调控手段成为可能。

MIT团队利用CrSBr的这一特性,成功将其加工成光子晶体等光学结构,其厚度可比传统材料器件薄一个数量级。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通过施加适度磁场,首次实现了光学模式的连续可逆切换。这意味着,在不依赖机械运动或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他们能够动态调控光在纳米结构中的传播特性。这种调控能力源于材料折射率的巨磁致偏移,其幅度远超传统光子材料。

CrSBr中光与激子的相互作用如此之强,以至于形成了兼具光与物质特性的极化激元。这种混合粒子展现出全新的光子行为,如增强的非线性效应和量子光传输新机制。与传统系统不同,CrSBr无需外置光学腔即可本征支持极化激元,这为光学器件的开发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虽然当前实验是在低温环境下进行的,但CrSBr无可比拟的可调性使其在量子模拟、非线性光学和可重构极化激元平台等前沿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MIT团队正在积极探索具有更高磁有序温度的类似材料,以期在更易实现的条件下获得同等功能。可以预见,这一突破性技术的问世,将推动纳米光子学领域迈向更加紧凑、高效和可编程自适应的新阶段。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