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苹果新机发布季临近,全球最大iPhone组装基地郑州富士康迎来用工高峰。这座坐拥20万员工的超级工厂,正通过高额返费政策吸引大量求职者,单日入职人数突破万人,形成与全国多地"招工难"截然相反的景象。
所谓"返费"实为针对临时工的特殊补贴,完成90天出勤即可获得最高9800元奖励。这笔相当于普通工人三个月工资的额外收入,使得员工综合月收入可达1.2万元。某劳务中介透露,当前返费金额较6月翻番,直接推动求职者数量激增。"每天都有几百人排队面试,大巴车从早跑到晚。"
支撑这种用工模式的,是苹果年度新品带来的生产压力。作为承担全球90%iPhone产量的核心基地,郑州工厂已启动24小时两班倒机制。产线工人每日重复包装动作超千次,每周工作6天、每日10小时成为常态。尽管加班费按法定标准发放,但高强度劳动导致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职业病高发。
这种"用健康换收入"的模式,实则是富士康应对供应链波动的策略。面对苹果将订单向印度、越南转移的趋势,工厂通过弹性用工体系维持运转:返费工应对生产高峰,小时工填补临时缺口,正式工保障核心技术。自动化设备虽已引入,但精密组装环节仍高度依赖人工。
市场变化正悄然改变格局。苹果新机发布当日股价下跌1.48%,反映出创新乏力的质疑。与此同时,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持续挤压其市场份额。若新机销量不及预期,富士康可能立即缩减产能,届时返费工能否全额拿到补贴成为未知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工人三个月透支健康换来的返费,恰好够购买一台基础版iPhone17 Pro,而顶配机型仍需补足差价。这种"用手机组装费买手机"的现象,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深层困境——虽拥有全球顶尖的超级工厂,却仍依赖人口红利驱动。
社会舆论对此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20万就业岗位背后是200万个家庭的生计保障;批评者则指出,12小时两班倒涉嫌违反劳动法,呼吁国产手机品牌加速崛起。这场关于资本、劳动与产业升级的讨论,正随着每年苹果新品发布周期持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