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姚期智谈量子人工智能:中国量子实验室领先,AI赋能前景广阔

   时间:2025-09-21 22:25:08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以“AI量子:量子智能”为主题的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上,图灵奖得主、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围绕量子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作了主旨报告。他指出,量子人工智能虽处于起步阶段,但蕴含着巨大的科学潜力,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与量子信息作为两大关键领域,正突破传统技术的局限,为信息科技注入新的活力。姚期智在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能够为量子计算提供有力支持。量子纠错是构建实用量子计算机的主要难题之一,由于量子比特极易受环境干扰而出现错误,因此实现可扩展的量子计算面临巨大挑战。

1996年,彼得·肖尔提出,当量子纠错的精确度达到特定阈值时,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将成为可能。2024年,谷歌量子芯片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利用105个量子比特实现了阈值低于1%的量子纠错。其核心技术是一个专为量子纠错设计的神经网络解码器,该解码器通过采集数千个量子模拟样本,并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进行训练而成。姚期智表示,尽管谷歌量子芯片在比特数、准确率和速度上仍有待提升,但这一成果为量子芯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量子纠错领域,中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清华大学邓东灵教授与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等合作者近期开展了优秀的量子纠错研究。姚期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该领域已达到世界水平,并对人工智能赋能量子计算的前景充满信心。

除了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还在引力波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5年9月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以来,科学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宇宙观测方式。本月,谷歌DeepMind、LIGO和格兰萨索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他们利用人工智能强化学习方法治理LIGO系统噪声、提升控制精度、扩展宇宙观测范围的成果。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传统的RSA等公钥加密算法正面临量子计算的威胁。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RSA、椭圆曲线等加密方法均可被量子算法破解。为此,寻找能够抵抗量子计算的后量子密码成为迫切需求。经过探索,LWE(带误差学习)算法在后量子密码标准的遴选中脱颖而出。姚期智指出,若能解决LWE算法是否会被量子算法攻破的问题,将是量子算法、机器学习及密码学三个领域的重大突破。

姚期智强调,中国在量子人工智能方向具备良好基础,应积极培养人才,加大攻关力度,以确保在该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论坛期间,姚期智还接受了媒体采访。在谈到人工智能的应用时,他认为,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这属于“从1到100”的创新。然而,在源头创新方面,中国的人才储备仍显不足。他指出,原始创新至关重要,需要长期坚持。例如,量子计算的发展得益于近几十年来物理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尽管这些创新在当时看似缺乏经济价值。他强调,中国需要原始创新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科技大国。

为了推动原始创新,姚期智早在2004年就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加盟清华大学,并于次年创办了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即“姚班”。2010年,他在牵头设立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时,同时设立了量子实验室,致力于设计和建造量子计算机。姚期智回忆道,当时国内几乎无人了解量子计算机,也不认为中国有能力开展相关研究。如今,该实验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量子实验室之一。

对于量子产业的发展,姚期智认为,并非要等到量子计算机完全成熟后产业才能落地。但他同时强调,量子产业的发展应依靠科学家的好奇心驱动,而非以产业落地为导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