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的出行,不会是单一答案。”
这是九号公司在新近上线的微电影《记忆奇旅2:最后上传》中,试图传递的核心命题。10月20日,这部由九号品牌出品,全球代言人易烊千玺主演的科幻微电影正式献映。
与传统广告不同,它并未直接展示产品,而是以科幻设定切入,用影像探讨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科技可以带人抵达任何地方,路上的风景,是否还值得留恋?
这是“记忆奇旅”系列的第二章。相比前作,《最后上传》视角更内敛,也更具思辨意味:在2050年,意识指令控制的交通系统“凌波”的发明者,为了实现父亲生前的未竟愿望,选择将父亲的意识上传,却意外坠入父亲的记忆空间。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间,他开始理解出发的意义,并最终达成与父亲的和解。对九号而言,这不仅是一部微电影,而是一场品牌自我叙事的再定义。
在“效率”“速度”被过度符号化的出行行业中,九号选择以“人”的视角,去传递科技的温度、探讨出行的哲学。
从产品叙事到价值叙事:九号的“内容型品牌”路径
九号是少数能把“科技创新”和“内容叙事”结合得自然的出行品牌之一。
回看过去几年,它的品牌叙事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产品可视化阶段:以平衡车、电动车等智能硬件为代表,让“出行科技”具象化;
2.体验情绪化阶段:通过微电影,表达“心之所往,不在终点,而在路上”的品牌主旨,强调出行的情感意义;
3.精神叙事阶段:以《记忆奇旅》系列为载体,把品牌精神转化为文化符号。
《记忆奇旅2》正处于第三阶段。它不再单纯为产品造势,而是在构建一种品牌精神世界。

影片中出现的“凌波胶囊舱”与“九号微电影概念车”,分别象征意识与现实两种出行方式。它们的并存,恰好对应了九号长期倡导的品牌哲学——科技与人性并非对立,而应互为补充。
这也是九号在当下出行市场中,与众不同的地方。
当许多品牌仍在比拼续航、充电、加速,九号开始讨论“出行的意义”,并以内容为桥梁,延展品牌影响力的深度。
当科技进入“感性叙事”阶段
九号的微电影看似讲“意识上传”,实则在回答一个行业问题:
未来的出行,究竟是什么?
在过去十年,智能出行的核心命题是“更高效”——从探索平衡车、电动滑板车等创新出行产品形态,到电动两轮车市场开花结果再到高阶辅助驾驶成为未来出行标配,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指向为用户提供更快、更便捷的移动体验。
但当速度被不断拉满,出行是否也因此丢失了“感受”的维度?九号给出的答案,是“多元化”。
通过影片设定,它提出一个新的出行观:
未来的出行,不是简单的“技术终点”,而是人与科技共生的过程。
在效率与感受之间找到平衡和多元,让科技不只是通向目的地的手段,而是带人重新理解生活的桥梁。九号电动车、平衡车、机器人系统等核心业务,正在以这种理念持续演化——
以科技驱动体验创新,以系统化创新构建行业未来标准。

影片中提到的“凌波OS”,正是九号在智能出行系统化发展上的一次具象隐喻:
它象征的不只是操作系统,更是一个让人机共感、体验共生的出行逻辑。
从“智能制造者”到“文化创造者”
过去,科技企业讲效率;如今,它们也开始讲情感。
在九号看来,未来的科技品牌,需要同时具备两种能力:
创新力——推动产业技术边界;
叙事力——构建品牌文化认同。
这也是《记忆奇旅》系列的最大意义所在:它让“科技”不再只是冰冷的性能曲线,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被共鸣的语言。从“凌波胶囊舱”的概念设定,到“记忆碎片”意象的延展,九号都在传递一种温和却坚定的品牌态度:
“科技不断发展的意义,在于持续满足人的需求。”
这种带有温度的科技表达,恰是当下行业所稀缺的。
在行业内卷式竞争、智能转型的收尾期,九号用一部微电影,完成了从“产品制造者”到“文化创造者”的角色跃迁。

心之所往,始终在路上
如果说过去的九号代表“智能出行的先锋”,那么如今的九号,正成为“科技人文叙事”的引领者。它以持续创新为驱动力,以用户价值为核心,以少年气与探索心为品牌精神。
在行业纷争与迭代浪潮之中,九号坚持做一件简单却难得的事——
让科技回到人的生活,让出行回归心的自由。
正如影片结尾那句旁白:“心之所往,不在终点,而在路上。”
在出行产业迈向智能化新阶段的今天,九号的这场“记忆奇旅”,也许正预示着未来出行的另一种答案:
科技不断进步,而人类不会被科技所禁锢,自主选择权依旧在自己手上。